在钓鱼的过程中,找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钓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是否找到了“实底”却很少探究,常常在找底的问题上面犯有两个严重的错误,而这直接影响了最终的鱼获数量。

第一次找底,先挂上较重的铅皮,其重量要明显大于浮漂的浮力。当把钓组抛入水中后,浮漂会迅速没入水中。此时,慢慢上推浮漂,直至浮漂露出水面一两目,这样就能初步确定水底的大致位置。
第二次找底,则要换上正常作钓的饵料。再次将钓组抛入水中,这时要留意浮漂的目数变化,若目数与第一次不同,说明水底情况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可能存在高低不平或者淤泥等情况。这时就需要再次微调浮漂,直到浮漂呈现出预期的目数,从而实现精确找底。
⇣ 诱鱼快、聚鱼多、留鱼久 ⇣
⇒⇐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两次找底都要坚持压水线,压水线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流和风对钓线的影响。当我们进行找底时,如果不压水线,水流可能会带动钓线,导致浮漂的信号不准确,从而影响对水底情况的判断。另外坚持压水线还能让钓组更快地稳定在水底。在第一次找底初步确定水底位置,以及第二次找底进行微调时,压水线可以确保钓组迅速到达预定位置,避免因水线的漂浮而产生误差。
还有一点就是当进行第二次找底时,尽量确保上钩触底,这样操作能够更精准地掌握水底的实际情况。因为上钩触底可以更灵敏地感知水底的细微变化,比如水底的平整度、淤泥的厚度等。
⇣ 诱鱼快、聚鱼多、留鱼久 ⇣
⇒⇐

我们在钓鱼找底的过程中,最容易碰到的情况就是离底和过底。离底意味着钩饵没有完全触底,处于悬浮状态。这种情况会导致鱼咬钩的信号不清晰,容易错失提竿的时机。造成离底最常见的因素就是调漂的不准确,当浮漂的浮力与铅坠和钓饵的重量不匹配时,就容易造成离底的情况。其次,水底复杂的地形也可能导致离底。比如水底有陡坡、沟壑或者凸起的石块等,钩饵在这些位置很可能无法顺利触底,此时就会出现离底的现象。

过底则是钓饵陷入淤泥或者水底杂物中,鱼儿难以发现钓饵,从而影响上钩率。过底现象是一个很容易产生概念混淆的问题,因为“过底”与“子线弯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底”是虚底,是客观事实;而子线弯曲是实底,是主观意向。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我们一定要分清!
⇣ 诱鱼快、聚鱼多、留鱼久 ⇣
⇒⇐

总之,钓鱼找底的这两个错误看似细微,但却直接影响着鱼获的多少,找底是一个要技术的慢活儿,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认真对待找底这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