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打仗时最怕的就是,觉得“胜利就在眼前,马上就要到手”的那一刻。1947年那会儿,粟裕把胡琏的整编第十一师给团团围住了,看起来赢不赢就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儿。可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毛主席发了封电报过来,里头就一句话:“别恋战,赶紧撤。”粟裕当时愣了得有三分钟,但最后还是按指示办了。等事后回想起来,真是惊险万分。
【千里奔袭包围胡琏,看起来稳赢的一仗】
粟裕和胡琏,一个是解放军中被誉为“战术奇才”的将领,另一个则是国民党军队里出了名的“难啃骨头”。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他俩就像是战场上的一对“老对手”。粟裕心里头一直琢磨着怎么把胡琏给收拾了,而胡琏呢,虽说心里也犯怵,但每到紧要关头,他总能像条机灵的鱼儿似的,从危险中溜之大吉。
在宿北战役那会儿,粟裕把戴之奇给团团围住了,眼看着就要一举歼灭。按说胡琏这时候可以出手相助,但他却选择按兵不动,就在旁边瞧着老战友被全歼了。到了南麻战役,粟裕又集结大军,打算再攻下一座城池。可胡琏这家伙,靠着上千座坚固的堡垒,再加上老天爷帮忙,下起了大雨。他甚至还搞了个“焚香祭天”的仪式,就这么在绝境中硬撑了七天七夜。
在曹县的那场激烈交锋里,粟裕又一次巧妙布局,差点就把胡琏给拿下了。但胡琏这家伙,硬是靠着一股子狠劲和援军的及时赶到,愣是从三次危机中全身而退了。粟裕私下里夸他是个“既勇猛又有智谋的猛将”,而毛主席则说胡琏“狡猾得像狐狸,凶猛得像老虎”。能让粟裕和毛主席这两位大佬都头疼的对手,胡琏确实不是个省油的灯。因此,到了1947年,当华东野战军再次把胡琏团团围住,战斗结果还不明朗的时候,没人敢轻易说自己肯定能赢。
要说他们俩打得最激烈的一次,那是在1947年夏天,华东战场上热得要命,跟蒸笼似的。国共两边的军队在胶东、鲁中那块地方来回拉扯,谁也不让谁。粟裕领着华东野战军,心里盘算着干票大的:要把胡琏给收拾了。
胡琏这家伙,绝非等闲之辈,他是蒋介石口中的“打仗高手”,还被誉为“国军五虎上将”里的一个。他统领的整编第十一师,是蒋军里的顶尖部队,进攻起来凶猛无比,防守也是固若金汤。
粟裕注意到他并非巧合。当他们那支队伍开进南麻,摆出一副要长期待在那里的样子,粟裕就觉得这就像是“插进了我们地盘的一把利刃”。要是能把这把“利刃”给拔掉,那敌军一连串的攻势就能被咱们给打断。
从七月中旬那会儿起,粟裕就把他手下的几支精兵强将都调集过来了。第二纵队、第六纵队和第九纵队负责从正面发起冲击,第七纵队和特种纵队呢,就负责拦住敌人的增援。这样一来,咱们这边加起来有七万多人,对面胡琏那边才两万来人,兵力上是三比一,按理说这就是明摆着的“人多欺负人少”。
7月17日那天,战斗正式开始了。胡琏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被敌人从四面八方给包围了。但这家伙也不是好惹的,人家有个外号叫“国军硬骨头”。他火速行动,建起了上千个“连环堡垒”,每个火力点都能死守五个小时不动摇。
我军冲进去一看,嘿,胡琏那家伙真狡猾,每个小据点都难啃得很,而且每个据点背后还藏着个秘密地堡,想往前挪一步都费劲,要命得很。特别是三纵的兄弟们,拼了命攻了整整两天,结果才往前推了几百米,牺牲可不小。
尽管如此,粟裕还是坚信形势对我们有利。他估摸着,一旦攻破了那些防御工事,胡琏就成了囊中之物,撑不过三天。
战场上最让人担忧的,就是“鼠目寸光”。
粟裕能瞅见胡琏,但没看到的是,四路敌军正从四面八方向南麻赶来支援。
随后,粟裕接到了那封让他“思绪中断”的电文。
【毛主席一句“快撤”,不是害怕,而是看清大局】
这个电报是毛主席亲自发来的,说话挺平和,但里头的信息却让人大吃一惊。
南麻这场仗得赶紧撤,不能再拖。胡琏那家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援军马上就到。粟裕同志,咱们得快点解除包围,走人。
这个命令让粟裕有点懵。他精心布置的陷阱,就等着胡琏往里钻,结果到这紧要关头却让他撤退?
粟裕静静地思考了三分钟,随后他拿起电报,对副参谋长吩咐道:“全面撤退,解除包围。”
撤退,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敌人的援军已经离咱们只有25公里了,第25师、64师,还有那个九师,正从三面逼近。咱们要是动作慢了,那就等于把自己的后背拱手送给敌人打。
粟裕行事雷厉风行。他迅速做出决定,让第三纵队撤出主要攻击位置,换第二纵队上前掩护,同时命令后方的各纵队分别从不同路线进行迂回,确保部队能够迅速撤离。
雨依旧绵绵不绝,炮弹变得沉甸甸,火药好像失了效,步兵们对那座堡垒无可奈何。这时候选择撤退,其实是挺明智的一个选择。
没过几天,也就两天吧,蒋军的增援部队就到了南麻的外头。要是咱的军队没撤走,那整个部队就得被困在那个盆地里头,能活下来的机会怕是渺茫得很。
粟裕战斗结束后给中央汇报情况时,专门提了一句:“主席看问题看得透,真是厉害。”
打仗这事儿,不光得靠一股子冲劲儿,更得沉得住气;不能光顾着眼前这点儿事儿,得把整个局势都盘算进去。
但是,南麻那仗没打赢,咱们就去了临朐,这回总得逮住敌人一回吧?
【转打临朐,再次撤围,经验是教训堆出来的】
从南麻离开后,粟裕立马又忙了起来。
这时候,李弥的第八整编师刚到临朐没多久,听说他们的防线还没建牢呢。粟裕一看,心里头那个乐啊,这不就是“新来的敌人,脚跟还没站稳”嘛,简直就是偷袭的好机会。
7月25日晚上,粟裕又带着各纵队出去偷袭了。这回,他的目标是打一场实实在在的围歼战,要把第八师给一举消灭掉。
不过敌人也变狡猾了。李弥刚踏入城门,就急着筑起堡垒、埋下地雷,甚至把防御工事直接建到了城墙脚下。短短两天功夫,临朐就摇身一变成了个“铁壁小城”。
我们的部队两次突然攻击都没能得手,特别是第二次,第二纵队第七连冲进城里后,结果被敌人团团围住,全部壮烈牺牲,这事儿在前线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雨一直不停地下,路上全是烂泥。后勤那边又出了问题,弹药运不过来,火炮也挪不动位置。主攻的部队已经打得很累了,粟裕又一次狠狠心,下了决定:“先撤退!”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不容易。南麻一战撤退,部队就已经累得不行。再到临朐撤退,这场仗已经辗转了三个地方,啥成果没拿到,还损失了不少人。
粟裕打完仗后,又仔细琢磨了一遍,叹了口气说:“咱们这场仗打得不太顺,主要就是太急了,没把小鬼子放眼里,还有,天气情况也没摸透。”
不过这几场战斗,也并非毫无胜算。
它们让粟裕明白了一个战争的真谛:打仗不光是比谁赢一两回,关键是谁能笑到最后,保持队伍的完整无缺,拿下最终的胜利。
他慢慢懂得了等待的重要性,不再执着于“赢下一局”的小目标,而是开始筹划如何赢得整场“战争”的大局观。
后来,他指挥的几场大战,像鲁西南、豫东、淮海这些,一场比一场老练,一场比一场狠辣。
说起南麻和临朐这两场战斗,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没攻下来”。但其实,历史更应该铭记的是粟裕的决断——他敢于发起进攻,也懂得适时撤退。而毛主席呢,他不仅精通战争之道,更明白何时该按兵不动。这才是咱们中国军队真正厉害的地方:明白何时该亮剑,何时又该把剑收回去。
参考素材:
粟裕和胡琏的战场上较量在2016年1月28日那天,人民网讲述了一段粟裕与胡琏之间的战场故事。粟裕和胡琏,两位军事将领,在战场上曾多次交锋。他们的对决,充满了智慧与勇气的碰撞,让人印象深刻。在战场上,粟裕总是能巧妙布局,让敌人陷入困境。而胡琏也不甘示弱,他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多次化解了粟裕的攻势。两人的较量,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棋局,每一步都充满了变数。他们之间的战斗,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比拼,更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无论是粟裕还是胡琏,都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素养。在历史上的那段时期,他们的名字被频繁提及,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而他们的战场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粟裕与胡琏的战场较量,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段历史,见证了两位将领的英勇和智慧,也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粟裕和胡琏:战场上的激烈对决在战场上,粟裕和胡琏这两位将领的较量,堪称经典。粟裕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指挥部队巧妙地与胡琏的部队周旋。而胡琏也非等闲之辈,他指挥的部队同样战斗力强悍,与粟裕的部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回顾那段历史,粟裕的战术灵活多变,总能在关键时刻找到胡琏部队的软肋,给予其致命一击。而胡琏也不甘示弱,他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多次化解了粟裕的攻势,双方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在战场上,粟裕和胡琏的斗智斗勇,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的较量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智慧和勇气的碰撞。每一次交锋,都让人惊心动魄,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多年,但粟裕和胡琏在战场上的对决,依然被人们铭记在心。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去追求更高的军事成就和更伟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