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发现他真高明

强强看历史故事 2024-12-13 10:12:35

魏明帝送来棉衣,司马懿宁愿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发现他真高明

永嘉四年(公元240年),魏明帝曹叡为犒劳平定辽东叛乱的将士,特意派人为前线将士送去大批棉衣。然而,身为统帅的司马懿却将这些棉衣置之高阁,任凭将士们在寒冬中瑟瑟发抖。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诸多非议,许多人无法理解他的用意。直到11年后的正始六年(公元245年),高平陵之变爆发,司马懿夺取魏国大权,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位"狼顾之相"当年不发棉衣,正是为了消除君主疑心、韬光养晦的绝妙之计。一件棉衣背后,藏着一个枭雄的野心与谋略。

狼顾之相 步步为营谋大业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在这个乱世之中,一位智者悄然崛起,此人便是司马懿。

曹操早就听闻司马懿之名,多次派人招揽。司马懿却推辞说身染重病,不愿出仕。

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再次派人请司马懿出山。司马懿依旧以病推辞,曹操便下令:"若再不来,便将他收监入狱。"

面对威胁,司马懿随即应召,入朝为官。曹操见他才智过人,便重用他为军师,参与军国大事。

在汉中之战中,司马懿向曹操献上良策,但曹操未采纳。结果一战失利,曹操被惊得昏厥过去,幸亏司马懿在旁料理后事,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曹操对司马懿十分欣赏,但也察觉到他有"狼顾之相"。一次谈话结束后,司马懿转身离去时,先转头看了一眼,才转动身体,这个动作让曹操心生警惕。

曹操专门提醒儿子曹丕:"司马懿此人如狼似虎,不可深交。"但曹丕不以为然,反而与司马懿交情更深。

曹操驾崩后,曹丕继位称帝,建立魏国。司马懿被委以重任,但曹丕并未完全信任他,从不给他太多兵权。

为稳住司马懿,曹丕巧妙地安排他守卫后方。每当曹丕出征东吴,就让司马懿留守洛阳;在和平时期,又派他镇守许昌,监视孙权。

曹丕英年早逝后,其子曹叡即位。司马懿与另外两人被任命为托孤大臣,终于掌握了实权。

从此,司马懿开始了他权力积累的征程。他在军事上屡建奇功,政治上步步为营,为日后夺取大权埋下伏笔。

寒风凛冽季节至 大将拒发棉衣来

永嘉四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驻扎在辽东的魏军将士们正在抵抗叛军,他们不仅要对抗敌人,还要与严寒搏斗。

魏明帝曹叡得知前线将士们的困境,立即下令准备了大批棉衣。他派出专门的使者,日夜兼程将这批御赐棉衣送往辽东前线。

当这批棉衣到达司马懿的军中时,寒风依旧刺骨,士兵们的盔甲都结了一层薄冰。负责押送棉衣的使者向司马懿呈上圣旨,表示这是皇帝特意为将士们准备的御寒之物。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司马懿接过圣旨后,却并未立即分发棉衣。他命人将这批棉衣全部封存入库,并派重兵把守。

士兵们望着装满棉衣的库房,却只能穿着单薄的军装继续值守。寒风中,将士们搓着冻僵的双手,互相挤在一起取暖。

军中的将领们看不下去了,有人向司马懿进言,说将士们实在冻得太苦。但司马懿只是淡淡地表示:"现在还不是分发的时候。"

前线将领甚至直接向朝廷上书,说司马懿扣押御赐棉衣,置将士安危于不顾。朝中大臣们也纷纷议论此事,认为司马懿此举有违军心。

魏明帝曹叡得知此事后,派人询问司马懿为何不发棉衣。司马懿回复说:"军中储备充足,将士们都有御寒之物,暂时不需要动用这批棉衣。"

这个冬天,辽东前线的将士们在寒风中坚持着,而那些本该温暖他们的棉衣,却被牢牢地锁在库房里。很多人都对司马懿的做法感到不解。

就连司马懿的亲信也不明白主帅的用意,但他们都看到司马懿的军帐也同样没有添加任何御寒之物。主帅与士兵同甘共苦,这反而让军中上下对他更加敬服。

辽东的冬天特别漫长,但这批棉衣始终未被动用。等到开春时节,司马懿才下令清点库存,将所有棉衣造册归档。

这批棉衣最终成了军需库中的一笔存货,直到司马懿离开辽东时,这些棉衣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后来有人问起此事,司马懿只是说:"军中事务,自有章程。"

整个辽东之战期间,尽管缺少御寒之物,魏军将士们依然士气高昂。他们在司马懿的统帅下,最终平定了叛乱,为魏国赢得了这场关键的胜利。

这个决定虽然让将士们吃了苦头,但却为司马懿在曹魏朝廷中树立了清廉刚正的形象。他不仅赢得了军心,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君主的疑虑。

后来的历史证明,司马懿不发棉衣的决定是他权力之路上的一步妙棋。这个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实际上暗藏着他的深谋远虑。

十一载后高平陵 司马终现真谋略

正始六年,曹魏朝廷发生了一场震动朝野的政变。在这个寒冬,司马懿领兵包围了皇城,矛头直指当朝重臣曹爽。

曹爽一派掌握朝廷大权已久,他们与司马懿表面上相安无事,实则明争暗斗。这一年,曹爽与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

司马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即调动京师兵马,包围了高平陵。他派人向曹爽下达最后通牒:交出兵权,立即投降。

事发突然,曹爽完全没有防备。他的亲信们建议立即调兵勤王,但高平陵周围已被司马懿的军队团团包围。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马懿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手腕。他不是直接动武,而是派人劝降,声称只要曹爽放弃兵权,便可保全性命。

曹爽最终选择相信司马懿的承诺,主动交出兵符,与家人一同返回洛阳。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早已设计好的清算。

司马懿立即下令逮捕曹爽一党。他们被押送到洛阳城外的刑场,所有人都被处死,曹爽家族也被满门抄斩。

高平陵之变后,朝中大臣们这才明白,当年司马懿在辽东不发棉衣的用意。那时他故意示弱,就是为了消除君主的猜疑。

那批被封存的棉衣,成了司马懿忠心耿耿的最好证明。他宁可让将士们受冻,也不愿意被人怀疑贪墨军需,这种做法让魏帝对他放松了警惕。

朝廷上下这才意识到,司马懿在过去的十一年里,一直在为这一天做准备。他以不发棉衣为始,最终在高平陵之变中完成了权力的转移。

从此以后,司马懿成为曹魏朝廷真正的掌权者。他以太傅身份执掌朝政,大权独揽,为司马氏日后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高平陵之变成为魏国历史的转折点,而那批被封存的棉衣,则成为司马懿政治智慧的象征。他用十一年的时间,将一个看似不近人情的决定,变成了夺取大权的垫脚石。

司马懿的这一手段,被后人称为"示弱韬光"的典范。他以一批棉衣为代价,换来了君主的信任,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场政变之后,曹魏朝廷的权力格局彻底改变。司马懿用他独特的方式证明了:在权力的较量中,有时候示弱比强硬更有效。

后人评价这段历史时说:司马懿不发棉衣的举动,看似残酷,实则深谋远虑。他用将士们的寒冷换来了君主的信任,最终在高平陵之变中,收获了整个曹魏的权力。

权倾天下终化烟 史册留名后人叹

高平陵之变后的司马懿,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他开始大规模清洗朝中异己,将曹氏残余势力连根拔起。

在他的指挥下,曹魏朝廷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政治清算。凡是与曹爽有关的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贬,朝廷上下无人敢出声反对。

司马懿将军权和政权牢牢掌控在手中,皇帝曹芳成了他手中的傀儡。每日朝会,大臣们都要先向司马懿行礼,然后才能面见皇帝。

为了巩固权力,司马懿开始培养自己的亲信。他将重要职位都交给自己的儿子和心腹,在朝廷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司马氏集团。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被任命为中领军,次子司马昭被封为征东将军。兄弟二人分掌兵权,成为父亲最得力的助手。

这时的司马懿已经年过古稀,但他依然精力充沛。他亲自处理朝政,批阅奏章,为司马家族的未来布局。

正始十年,司马懿病重卧床。他将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床前,详细交代后事。兄弟二人跪在床前,聆听父亲的最后教诲。

临终前,司马懿对子孙说:"曹魏天下,终将是我司马氏的。你们要继承我的事业,完成这最后的大业。"

司马懿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宗正,谥号宣文。他的儿子们遵照遗愿,继续经营着这个庞大的政治集团。

司马师继承父亲的位置,成为朝廷实际掌权者。他比父亲更加果断,在位期间废黜了曹芳,立曹髦为帝。

司马昭则在兄长死后接掌大权,他步步为营,最终迫使曹髦自尽。司马氏集团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黜曹魏最后一位皇帝曹奂,建立晋朝。司马懿的政治谋划,终于在他死后二十多年完成。

回顾司马懿的一生,从不发棉衣开始,到高平陵之变,再到子孙建立晋朝,每一步都充满着深意。他用一生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家族的权力更替。

历史学家评价说,司马懿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的人物。他善于隐忍,懂得示弱,在关键时刻又能果断出手。

在正史的记载中,司马懿被描述为一个"外宽内明"的枭雄。他的成功不在于力量的强大,而在于懂得如何利用时机。

这个从不发棉衣开始的故事,成为后人研究权谋的典范。它告诉人们,在政治舞台上,有时候最危险的对手,往往是那些最会示弱的人。

司马懿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权力更替的经典案例。一个家族如何从封建王朝的臣子,最终登上了皇位宝座。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