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的生命奇迹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的大地震瞬间摧毁了北川县的许多建筑。在一片废墟中,救援人员发现了一个心碎却极具力量的景象:一对年轻父母在地震发生时,用身体相互依偎,形成一个拱形的避难所,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们的女儿宋馨懿筑起了“生命之墙”。
在灾难发生的第二天,即5月13日早晨,救援队在继续搜寻幸存者时,发现了压在倒塌墙体下的小女孩。墙体沉重,使得救援行动异常艰难。就在救援人员努力寻找方法进行救援的时候,不幸的是,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复杂的救援环境因此变得更加棘手。
面对不断加剧的雨势,救援人员迅速行动,用大片的塑料布覆盖在女孩周围,试图为她遮挡风雨。雨水在塑料布上汇聚成小溪,救援人员不得不不时清理积水,确保避难空间不被雨水淹没。此外,考虑到女孩可能长时间未进食,救援队还从紧急救援包中取出牛奶和方便面,通过一个小口径的软管,小心地喂给压在废墟下的宋馨懿。
由于救援设备有限,队员们需要轮流使用手动工具,如撬棍和锤子,努力移除压在女孩身上的沉重石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雨水使得废墟变得更加湿滑,救援人员的工作难度加大。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泥泞中摔倒,但很快就会被同伴搀扶起来继续工作。
救援行动中的艰难与希望
经过整整一夜的持续救援,5月14日早晨,宋馨懿终于被从废墟中成功救出。随着救援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她从压在身上的瓦砾中抱出来,周围一片欢呼声。医生立刻上前为她进行初步检查,确认她的生命体征尚稳定,但身体多处受伤严重,尤其是右腿情况非常危急。救援人员不敢耽误片刻,迅速将她转移到事先准备好的担架上。担架稳稳抬起,现场的救援队员井然有序地开始向最近的救治点转移。
在通往救援点的路上,地形十分复杂,多处道路因地震塌方和山体滑坡而中断。救援队携带宋馨懿的担架,穿过了一段又一段泥泞和碎石铺就的小路。途中,医护人员不断检查她的状况,还用便携式氧气瓶为她补充氧气。临时的急救小分队用手头的物资尽可能为她包扎伤口,并确保她不受到二次伤害。
当担架抵达“三道拐”这一道路中断点时,前方的道路被乱石彻底封堵,车辆无法继续通行。负责转运的王素满和几名战友抬着担架冲在前面,面对复杂的地形,他们顾不上休息,直接徒步向更远处的通畅道路推进。在人群密集的地方,王素满不停高喊:“前面让开!有重伤!”周围的群众听到呼喊后,纷纷让到一旁,为救援队和担架让出了一条通道。
这时,正在北川指挥救灾的时任国家总理恰巧经过,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总理立即指挥随行人员为担架让路,并驻足观察担架上的女孩。旁边的随行记者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场景。照片被迅速传播开来,“总理让路女孩”成为宋馨懿身上的标签。
医疗救治与重建生活
救出后的宋馨懿被迅速送往医疗队,经过初步检查后,医生发现她的右大腿伤势极为严重,肌肉组织和血管已经大面积坏死。为了防止感染扩散,医疗团队一致决定必须尽快进行截肢手术。
手术后,宋馨懿被送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那里聚集了来自全国的顶级医疗团队。为了确保她的恢复,医护人员给她安排了最周密的护理计划。护士每天定时为她更换药物,清理伤口,医生则细心观察她的各项生命体征。为了避免术后伤口产生并发症,医生反复调整治疗方案。
在护理期间,医院的护士们会逗她笑,为她讲外面的故事,有时候还会带一些简单的玩具,让她暂时忘却身体的痛苦。宋馨懿逐渐能够从病床上坐起,伤口的愈合也一步步接近预期的状态。为了帮助她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医院专门安排了康复训练师,教她如何使用假肢进行简单的移动和活动。
地震后的第二年,宋馨懿的生活迎来了一对特别的助养人——来自北京的赵超和张玉洁夫妇。他们第一次来到四川时,带来了许多文具和衣物,还特意准备了一套书籍,希望能够帮助馨懿开阔视野。在那次见面后,赵超夫妇提出要带宋馨懿到北京生活一段时间,让她接触更多的事物,体验不同的世界。
赵超夫妇在成都为宋馨懿买了一套房子,并承诺承担她成长过程中所需的一切费用。为了让她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他们还联系了当地的教育资源,为她安排了更合适的学校。在学业之外,他们还特别注重培养她的兴趣爱好,为她报了钢琴班,希望能丰富她的生活。
2011年家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她,决定搬到成都市生活,选择了一所适合她的学校——棕北小学。学校得知宋馨懿的情况后,特意为她做了无障碍通道改造。入学那天,小叔陪着她来到学校,在校门口领取了录取通知书。校方还安排了专门的老师接待她,为她介绍校园的情况,帮助她尽快适应新环境。
进入小学后,宋馨懿的日常生活开始发生变化。她的课桌被安排在靠近教室门口的位置,方便她进出。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热情,经常在下课后主动帮她搬书包或者扶她去洗手间。体育课时,尽管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跑跳,但老师会为她安排一些特殊的康复训练项目,让她参与其中。美术课和音乐课则成了她的最爱,尤其是画画时,她常常用五彩的画笔勾勒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社会关注与爱的延续
随着年岁增长,宋馨懿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节奏。她学习非常努力,成绩稳步提高,几次在班级里获得优秀奖状。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对她关心备至,尤其是她在假肢的帮助下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更多事情后,很多人主动向她学习如何在困难中找到解决方法。在参加校外活动时,她还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完成了一次演讲,讲述自己从地震中生还的经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018年,她与当年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再次见面,这次重逢让许多人感慨不已。这些消防员经过多年的救援任务已然变得更加沉稳,而宋馨懿则从当年瘦小的女孩长成了一个阳光开朗的少年。见面的场景很温暖,她一眼就认出了几位当年抱过她的消防员,激动地向他们问好。消防员们也很欣慰地看到她健康成长,开玩笑说她比当年更爱笑了。
2023年6月15日,“同心·共铸中国心”专家座谈会的间隙,赵超走到一个安静的角落,拿出手机,熟练地拨通了一通视频电话。屏幕亮起时,另一端出现了一个熟悉的笑脸。“幺爸,我刚刚看完几份资料,正准备出去散步呢!”电话那头的宋馨懿笑着说道。赵超当年得知宋馨懿的事情后,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收养她,成为宋馨懿的养父。赵超语气中透着温和:“最近学习累不累?马上要出成绩了吧,有没有什么想法?”
宋馨懿听到这个问题,稍稍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腼腆的笑容:“我想学医,就像爷爷奶奶他们当年救我一样,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不过报哪所学校,还得等成绩出来再决定呢。”赵超点点头,鼓励她安心等待结果,还提醒她注意休息。
一年后,时间来到2024年7月7日,宋馨懿已经完成了高考,并积极参与“同心·共铸中国心”团队的公益活动。这一天,团队深入四川大山深处,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和物资支援。宋馨懿和其他志愿者一同忙碌,为每个家庭发放生活必需品。
三天后,7月10日,团队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孩子们得知有志愿者来访,早早在院子里等着他们。宋馨懿跟着队伍走进福利中心,手中抱着一箱崭新的文具。整个上午,宋馨懿和其他志愿者一起陪着孩子们聊天、做游戏,还帮助中心整理了储藏室。中午时分,孩子们围成一圈,和志愿者们一起唱起了歌。从废墟中被救出的那个孩子,如今已经开始学着为别人撑伞。
参考资料:汶川地震15年后,“让路女孩”想报考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