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和心梗,这两种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常见,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到了45岁,就需要时刻监控着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了,需要时刻警惕着身体的多项指标,让心梗与脑梗远离你。
心梗与脑梗这两个病有“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它们也总爱找上患有“三高”的人群,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我们好像总能听到,有人因为这两个疾病致残甚至去世的消息,为什么这两个病这么高发,危险性又那么高呢?
了解心梗与脑梗
心梗和脑梗虽然发生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但它们都属于血管性疾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不同的临床表现。
心梗也称为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阻塞导致心肌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病理状态。
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主要血管,当它们发生阻塞时,心脏的肌肉组织就会因缺乏氧气和营养而受损。
冠状动脉血流阻塞,是导致心梗的主要原因,其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就是动脉内壁有多种物质堆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变硬、血流受阻。
血管内有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其他成分会在破裂处聚集,形成血栓,完全或部分阻塞冠状动脉。
还有些别的造成血流栓塞的原因,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原理,那就是血管变窄,血液流速变慢,导致心肌供血不足,部分功能坏死。
脑梗也称脑梗死,是指大脑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病理状态。脑梗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的阻塞造成的,可能是由于血栓形成或血管内壁的破裂。
心梗与脑梗具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他们都是由血管阻塞引起的,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造成残疾,都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最重要的是,脑梗和心梗都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预防。
心梗和脑梗的可能病因
心梗和脑梗的发病率这么高,究其原因是因为能够造成血管堵塞的原因很多,并且有很多人都患有可能导致血管堵塞的疾病,或是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首先,患有“三高”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心梗和脑梗,患有“三高”的人的血管本身就承受着比健康的人更多的压力,长久以来血管发生堵塞的可能也更高。
然后,吸烟也会增加患上心梗与脑梗的风险,你吸进去的烟就像是小刀一样,一下下在刺着血管壁,血管壁收到损伤之后,就会增加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患有糖尿病的人也更容易患上心梗与脑梗,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更容易受到损伤,这会加速动脉的硬化,造成血管堵塞。
缺乏运动的、体型肥胖的人,不运动心脏的负荷会更大,影响心脏健康,增加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
当然还有一种不可抗力因素,家中有心脏病史的人,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较高,患心梗与脑梗的概率就会增大。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风险就会逐渐增加,毕竟不仅是你不再年轻,你身体的各个部位也都不再年轻。
但是近些年来,患上心梗和脑梗的人越来越低龄化,甚至有些人才三四十岁就被这病缠上不得脱身。
所以预防心梗和脑梗不能等到自己四五十岁了才开始,你越早开始你的健康就越有保障,患病的概率也更低。
预防心梗和脑梗的方法
预防心梗和脑梗可以从这些容易导致血管损伤、血流阻塞的原因下手,包括戒烟、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管理糖尿病和肥胖等。
烟是一定要戒掉的,抽烟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个行为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有很大损伤,就连自己身边的人也要跟着自己吸二手烟,对身体损害极大。
注意一定要改掉不良饮食习惯,尽量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这些食物都会对血管造成很大的压力,可能会促进动脉硬化的进程。
平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高血压,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改变(如减少盐分摄入、增加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来控制血压。
也要管理高胆固醇,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运动,甚至必要可以使用药物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方式来管理自身的高胆固醇。
通过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来保持健康体重,降低心脏的负荷。
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定期体检,通过体检监测血压、胆固醇水平和血糖水平等方式来调整接下来的生活以及饮食习惯。
平时也不要让自己总是有很大的压力,很多事情要学会看开、学会放手,通过放松技巧、运动和良好的睡眠习惯来管理压力,压力过大也会导致患上心梗与脑梗的风险升高。
如果是糖尿病患者,也需要通过药物、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水平,毕竟血糖过高也容易导致血管堵塞。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少吃重油重盐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多方面减少血管的压力。
在不伤害自身关节的情况下,定期进行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或骑自行车,每周至少150分钟。
平时一定要注意少饮酒,限制酒精的摄入,以免给血管带来更大的负担。
尽量能够做到保持足够的睡眠,每晚7-9小时,也不要熬夜,熬夜也会增加心脏的负荷,长久以往,患上心梗与脑梗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结语
心梗和脑梗越来越多发,患者也越来越低领化,实在是令人心生畏惧!希望这些预防建议能够帮助到你,远离心梗与脑梗。
请记住,这些建议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果您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或病史,应咨询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计划。
来源:抖音中医心血管朱建贵教授
来源:抖音心血管内科梁医生
来源:抖音心血管张睿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