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兴宁最美8大中国传统村落,客家风情古韵悠悠

陈纪玩转旅游 2025-02-18 08:33:15

广东,梅州,兴宁。

东晋咸和六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兴宁县,县名由兴宁江而得。这里是客家人的成熟地,不论在客家语言、风俗、食品、服饰等方面都是客家人的典型代表。是粤闽赣边商品集散地,素有“小南京”之称和“无兴不成市”之说。

一起来看兴宁名列前3批中国传统村落的最美8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兴宁市罗岗镇柿子枰村

兴宁市罗岗镇柿子坪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里最有名的是一座方方正正、十分讲究对称的四角楼——善述围。方圆约3公里,始建于1884年,历时13年告竣。

整屋占地面积7157平方米,建筑面积7268平方米,为4栋6横屋的砖瓦土木两层结构,共354个房间,20个会客厅,是杰出的四角楼名居典范。该楼建筑考究,通风采光良好,光线全靠5个大小门和25个天井来调节,中厅墙上题写有文天祥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

2 兴宁市石马镇刁田村

兴宁市石马镇刁田村,位于镇东部天马寨山下,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元末,因客家人迁入而逐步成为客家聚居之地,又因当地土著村民原有刁氏和田氏,故得名刁田村。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客家民系,通用客家方言。

刁田村地处石马镇南部,村庄整体呈带状,是传统文化最为集中并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松竹围、敦善围、朝阳第、荫城围、孝安围、日升围、明德堂、四角楼……漫步刁田村,可见村里有十余座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分布其中。其中松竹围、敦善围、朝阳第三者最为著名。

敦善围,建于清末,是由当时兴宁著名的围屋建造师傅许家班历时10年建成。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分布面积265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53.9米,进深30.4米,建筑占地面积1638.6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为三堂二横二角楼棋盘四点金式客家围屋,左右两边有碉楼,门前有禾坪和水塘,共有9个厅、13个天井、78间房。

朝阳第(又称大夫第),位于刁田村塘背,建于清同治年间。坐西向东,三堂四横“四点金”式客家围屋。分布面积41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82.1米,进深29.6米,建筑面积2430平方米。有厅堂19个,住房57间。三合土夯墙和砖墙结合使用,天面木、瓦构筑,硬山顶。屋侧栽有一棵百年山布惊树,是兴宁市最古老的布惊树。

松竹围位于兴宁市石马镇刁田村李坑,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南向北,一层围龙,正面两端四角楼,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 。

3 兴宁市叶塘镇河西村

河西村地处兴宁市叶塘镇,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河西村古民居具有客家传统建筑特点,采用中原汉族建筑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厅堂四方石柱石础,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其中磐安围最为著名。

磐安围始建于清朝1895年,建房历时16年,建筑面积达5060平方米,是兴宁境内目前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四角围龙屋。磐安围形制较大,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圆型,在整体造型上是一个太极八卦图。磐安围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兴宁市十大古民居”之首。

4 兴宁市新陂镇上长岭村

上长岭村隶属广东省兴宁市新陂镇,位于新陂镇西部,入选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这里有一座造型独特、气势宏伟的古屋,仿西洋式的建筑主体与平常围龙屋迥然不同,别有一番韵味。

这座古屋便是慈恩庐,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系李洁之先生为纪念其母而建。规模宏大、中西合璧。

5 兴宁市刁坊镇周兴村

兴宁市刁坊镇周兴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刁坊镇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住不尽刁萃丰的屋。”刁萃丰,也称为棣华围,建于1914年,坐西向东,为1围3堂4横2层高的四角围龙屋,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禾坪1000平方米,池塘400平方米。由于整座屋宇房间众多,有16个厅、21个天井、274个房间,因此在当地素有“住不尽”之说。

棣华围历经8载建成,这样的建造速度可以算客家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仅占地面积大,房间多,棣华围的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棣华围三面围屋均是2层走马楼,楼上四周相通,是兴宁现有围龙屋中少有的中西合璧的特色围龙屋,走马楼便是最明显的特色。

棣华围的四角建有具防御功能的碉楼,使整屋如铁桶一般易守难攻。这些亮点让棣华围在众多围龙屋中脱颖而出,被列入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6 兴宁市径南镇星耀村

位于兴宁市径南镇,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星耀村,这座藏身粤东山区的古村落,以三百年非遗火把节为魂,以华侨文化为脉,以古建筑群为骨,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华侨之乡”和“文化村”,它既是客家精神的活态博物馆,也是侨乡传奇的当代见证。

村庄内保留了许多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如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宗祠、非遗火把节等,每逢元宵节,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舞狮舞龙、烧烟火、唱大戏等,传承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三仙公王与火把节的千年之约。星耀村的灵魂,藏在寨岗山坡上的三仙公王庙中。相传清康熙年间,福、禄、寿三仙托梦罗氏先祖,指引其擎火把选址建村,火苗最亮处即现居地。自此,“先敬公王后敬祖”的习俗代代相传,火把节(擎灯子)成为联结神话与现实的纽带。从“祝香姆穿屐攀树”到“火把节雨止天晴”,村民对三仙公王的虔诚信仰,赋予古村神秘色彩。

村落的非遗火把节,每年正月十五,村民举火巡游,火龙蜿蜒数里,鞭炮烟火映红夜空,寓意“迎灯(丁)接福”。这一习俗传承300余年,被列入广东省非遗“兴宁上灯”核心活动,近年更以“非遗+旅游”模式吸引上万游客。

星耀村素有“文化之乡”美誉,清代举人罗蔼其(《客方言》著者、兴宁一中创始人)即诞生于此。坐落于星耀村的荆荣第,是我国著名客家学大师罗蔼其先生的故居。

星耀村现存明清至民国建筑群,兼具客家围龙屋与南洋风格,现存9座特色古民居,如“寿昌楼”、“光绍庐”等,其中4座为梅州市文保单位,1座入选广东省文保单位,都值得寻访。

7 兴宁市龙田镇鸡公侨村

位于兴宁市龙田镇,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村落的龙和围是围龙屋之乡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龙和围又名德庆堂,分布面积约615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104.9米,进深50.7米,建筑占地面积5047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四十年,落成清嘉庆三年(1798年)。为兴宁罗氏洪德公脉系第十三世豫斋公所建。

这座建筑为兴宁地区典型四角楼转围龙屋。其坐东北向西南,为三堂七横两层带四角楼转一围围龙屋,门前有禾坪和水塘。围屋内有18个厅,15个天井,上中下厅共有18条木柱,中厅梁架有刻花和木雕饰件,中厅存有木屏风。外墙为三合土夯墙,内墙基为三合土夯墙,上部为土砖、木、瓦构筑,硬山顶。

罗氏后裔还在该村兴建了大夫第、曾屋排、上新屋、春庆围、庆春围、仲威楼、峻德堂、下湖屋等近10个大屋,整个村落古风浓郁。

8 兴宁市龙田镇龙盘村

位于兴宁市龙田镇,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的磐石围闻名遐迩,风格独特,有着独特的“恩荣”石碑、古井和古城墙,古韵悠悠。

磐石围属杠式结构,始建于明朝万历元年,为袁氏八世祖龙溪公袁安仁创建。城门式的大门,厚重的灰沙、卵石夯成的墙壁,厅堂布局、透顶石柱、构架工艺都颇具匠心。

磐石围建筑规模宏大,整体呈四方形,前后共分6杠,城内房屋300余间,房屋外墙用两层砖砌成,外为青砖,内为土砖,喻为“金包银”。

这一座五栋厅祠堂的建筑群,分布面积达1137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也达到了1137平方米。围屋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客家围龙屋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当地自然环境的特色。它的屋檐翘角,古朴典雅,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透露出历史的气息。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

1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