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攻克天京后,赖文光手握20万大军,为何不在西北割据称王?

胜晨聊历史故事 2025-01-26 09:06:4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文|马走日

赖文光,在历史上他是太平天国中的一股中坚力量,对于洪秀全来说,更是忠心耿耿的兄弟。他曾经把清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逼得僧格林沁连连败退。

然而在太平天国末期,内讧不断,自相残杀的惨剧下,赖文光依旧有着割据为王的机会,但是一次次称帝的机会他都选择放弃,反而提出要复兴太平天国。

究竟是什么让他选择逆历史大势行事?一次次放弃荣华富贵和青史留名的机会呢?

赖文光错误的战略选择

天平天国末期,洪秀全的日子并不好过,从杨秀清到石达开,身边的得力干将相继离开了他,这时的洪秀全孤孤单单坐在天京,想稳住局势,只能依赖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俩人,当时就是初出茅庐的新鲜血液,可在几场关键战役里,表现那可不是一般。

陈玉成,二十来岁就身披战甲,指挥上万大军,又猛又有胆。

李秀成,在几次守城战中,更是和洪秀全立下了军令状,令洪秀全异常欣赏。这时的洪秀全就算再犹豫,看了这些战绩,也只好提拔二人,陈玉成封英王,李秀成封忠王。

事实表明,洪秀全的眼光没错,陈玉成和李秀成确实扛住了清军和洋人的双重压力,为天京争取了点喘气的机会。

陈玉成在战场上主动进攻,抢占先机,打的是一套又快又猛的战术,而李秀成擅长守城和安抚百姓,把洪秀全弄出来的烂摊子稳稳接住了。

他俩联手,起码在那个阶段,给太平天国争得了一线生机。

陈玉成明白,太平天国当下的局面北伐是唯一的出路。太平天国一直在南边打转,被清军压制得厉害,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北伐要是成了,新的根据地能解决好多问题,兵源、粮草都能有着落。

也因此陈玉成找来赖文光,陈玉成和赖文光一拍即合,制定了从泸州出发、绕战河南、再力争在陕西立足的路线图。然而,事情的走向,并非如二人谋划那般,也正是这次的北伐,让赖文光彻底失去了称帝的机会。

赖文光的北伐之路

赖文光的大军没到半年,兵马就像滚雪球似的涨到二十万,可以说,当时赖文光手里握着的那可是一副绝佳的牌。

赖文光一路从泸州到河南,还一度打到了陕西,把西安都当成了囊中之物。陈玉成的布局意图,也在赖文光的北伐过程中渐渐显现。要是接下来顺顺当当,割据西北,建立根据地不是没可能。

可就在这时,前方传来告急消息,庐州被围。

赖文光心里难免慌了,毕竟庐州是东南的战略重地,还关系着陈玉成的生死存亡。

这个向来忠于太平天国的年轻将领他的心早就乱成一团,按兵不动看似是对的,可一想到陈玉成,他就没法坐视不管,哪怕庐州遥远,哪怕回防可能让北伐成果化为乌有,赖文光还是决定调头,回救。

然而,这一路艰难万分,战线拉长,粮草和后勤补给越来越紧张,他的部队渐渐疲惫不堪,而清军正抓紧时间集结部队封堵他的南下路线。

赖文光拼命突围,可无奈每一步都像走在刀尖上,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不但没能解兄弟之围,还把自己死死困在了险境里,想回头都没机会了。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身处天京的洪秀全去世,天京破城。这消息让赖文光的队伍开始乱了,战斗力也大不如前。

赖文光好不容易带着残余部队突围成功,但这一路仿佛没有尽头。他们在湖北、安徽、河南的地界上乱转,哪儿能喘口气就往哪儿钻,目的变成了单纯的活下去。

从浩浩荡荡的援军,到如今这般流寇似的狼狈。这场败退,改变了赖文光的命运,也彻底宣告了太平天国的终结。 此后的赖文光率部一路退到了河南。

赖文光的困境——无根的胜利

在河南,正赶上捻军势力蓬勃发展,双方一拍即合。捻军头领张宗禹、任化邦等人早被清军压得寻找新的出路,赖文光也急着扩大队伍,双方联手顺理成章。

捻军的兵力加上赖文光的指挥才能,新捻军横空出世,众人还提出让赖文光称帝,建立正统旗号,统一号召。可赖文光坚决提出复兴太平天国,扛起“天国”旗帜。

虽然反对赖文光的人很多,但赖文光却对洪秀全和天国的过往特别执着。他显然没明白,复兴天国”说法降低了他个人的威信。毕竟,不管是张宗禹,还是其他捻军领袖,心里未必愿意真心跟着一个没称帝的人。

赖文光在战场的能力毋庸置疑,他跟清军作战,打法既灵活还刁钻,着实令人叹服,带领捻军他瞅准了清军的弱点,不再走传统军队硬碰硬的老路,打起游击加运动战,打出了捻军历史上最为精彩几场硬仗。

但问题是,胜仗是胜仗,这地方却成不了他的根基。赖文光没有根据地,也根本没想过怎么真正落脚。

他一直没扛起个响亮的旗号,军队没有明确的目标,赖文光想的一直是要光复太平天国。换而言之,赖文光不是没有称帝的机会,而是他从始至终就没想过要称帝,他从没想过,或许割据一方,建立新的政权,是光复太平天国更好的机会。

历史的遗憾

赖文光不管是对太平天国,还是对洪秀全,都无愧于心。可换而言之,他缺乏战略眼光,北伐的优势明摆着,他却没把握住,选了回防救援的道,愣是把自己弄进了死局。西北那片地,就差一步能割据称王,结果他拗不过自己那颗忠心,硬把局面拽回了清廷掌控的轨道。

太平天国从石达开的离开再到陈玉成的悲壮结局,一直都是内忧外患两面夹击,赖文光的选择,无非是加快了这场历史的落幕罢了。而赖文光自己没能称帝,归根到底和他的战略眼光和个人信仰有关罢了,怨不得任何人。

参考资料:

吴世崧.赖文光之死[J].新史学通讯, 1953(12):6-9.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g7a0m70p02h0gp06d5w00w0rq662607&site=xueshu_se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