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丁思月
今年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汇聚青春正能量,无偿献血传爱心”,活动口号为“捐献血液,分享生命”。
生命书写献血历史
输血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世界每年有千千万万的患者依靠输血技术获得延续生命的机会。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对血液的认知和研究。从愚昧的饮血到鲁莽无知的异种输血,再到划时代的ABO血型分型系统重大发现,一路艰苦探索,无数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古罗马时期,有病患喝角斗士鲜血的习惯,因为他们相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输血的实践发生在公元6世纪英国的亚瑟王时代。有人大胆地用芦苇管把人血直接输送到一名因战斗负伤失血过多而濒死的将军的血管里,竟奇迹般地救活了他。
1628年,英国医生、生理学家威廉·哈维发表的《心血运动论》提出了血液循环的理论,为输血奠定了理论基础。1665年,来自牛津的医生理查德·罗尔在两只狗之间进行输血,取得成功后又将一只小羊的血输给一个13岁的少年,居然没有出现意外。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御医丹尼斯也用小羊血给人类输血,先后有4人死亡、3人存活。但他也被其中一名死亡的病人家属告上法庭。从此,输血作为治病的方法在法国和英国被禁止。
1900年,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首次发现人类红细胞A、B、O三种血型。两年之后,他的两名学生又发现了AB型血。ABO血型系统这一发现找到了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以后有效避免不同血型之间输血引起的致死性输血反应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医学界的注意,人们尚未看清它在医学上的深远意义。直到10年后,他的有关血型发现被美国人当作输血原则——输血之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从此,人类输血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兰德斯坦纳也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9年,美国医生莱文和斯泰森发现红细胞抗-Rh抗原,将其定义为Rh血型系统。如果Rh血型不匹配,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致死性输血反应。Rh血型的分布因种族不同而差异很大。阴性血在白种人中的比例较高,但在中国,只占到总人口的约1%,极为罕见,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和国际输血协会发出联合倡导,将发现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即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建议从2004年起正式推行。2004年6月14日便成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
献血制度改变
人与人之间既然可以输血,也就为临床救治病人和战场救治伤员解决了血源问题,因而也出现了献血的需要。
1948年,国际红十字会向世界各国提出要求,医疗用血要采取无偿献血和免费用血的方式。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决议,敦促成员国加快自愿献血的发展进程。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已实现医疗用血全部或大部分来自无偿献血。其中有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也有经济欠发达的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尼泊尔、缅甸等,都实行了无偿献血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献血制度一直伴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经历了有偿献血、义务献血、无偿献血三个阶段的发展。”河南省人民医院输血科副主任技师梁玉说道。
1958年,我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血站——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血站(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的前身)在天津诞生,当时实行的是有偿献血制度。受经济利益驱使,供血人员大量频繁抽血,血液质量不断下降,有的不法分子非法组织卖血队伍,严重干扰了献血管理工作。加上有的采供血机构检测手段落后,一些传染性疾病无法查出,血液传播疾病时有发生。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临床用血量的逐年攀升,有偿献血制度难以适应现实需求。于是,1978年8月原卫生部专门组织了调查组,分赴中南、西南和东北等地区进行调研。之后,国务院根据此次调研结果起草了《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加强输血工作的请示报告的通知》并下发全国,在这个通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但是,在这种制度下有献血者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被动献血的情况,并没有充分调动献血者的积极性。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从此确定了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为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国家在2006年正式颁布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明确规定我国采供血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极大地规范了我国采供血工作质量,为保障血液安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献血容易用血难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全年无偿献血人次达到1674.5万人次,采血量达到2855.9万单位,较2020年分别增长7.5%和8.0%,千人口献血率为12。数据表明,我国公民参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献血人次和采血总量有阶段性提升,但我国千人口献血率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参考值(千人口献血率达到10~30,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或部分中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千人口献血率为31.5,中上收入国家为16.4)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未来,随着医疗需求释放和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我国临床用血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全国血站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到,目前我国血液供应仍处于“紧平衡”阶段,无偿献血采集供应数量有待提升。
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不愿意献血的前三大原因分别是:对无偿献血信任不足,占比83.8%;认为免费用血手续繁琐缺乏动力,占比57.3%;认为缺少全国联网的献血信息系统,献血容易用血难,占比56.2%。
“可以看出,献血容易用血难、费用报销难,是推进无偿献血事业发展必须打通的堵点。”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谭文英说。因此,今年全国两会他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优化无偿献血用血机制的提案。谭文英建议,应进一步优化无偿献血用血机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一是以献血者为中心,从献血者期盼最迫切、意见最集中的环节入手,修改完善无偿献血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简化无偿献血者用血报销程序,切实保障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直系亲属用血合法权益。
二是不断健全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工作机制,依法规范医疗机构互助献血管理,同等条件下,优先保障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直系亲属用血。加强宣传引导,落实激励机制,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无偿献血者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民对无偿献血的知晓度、认同度和参与度。
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献血用血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血站、医疗机构、献血管理机构等相关信息全地域、全方位、全链条互联互通,让数据多跑路、让用户零跑路。同时,报销关口前移,建立“以医院直免为主、自助办理为辅、血站代办为补充”的用血减免服务体系,实现临床用血“即用即报”,提升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直系亲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医学科学报》 (2023-06-16 第4版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