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的春节,一场大雪让不少农村人犯了愁。城里人踩着干净的水泥路走亲访友,而许多村民却要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家门口的泥巴路。雨雪一来,泥浆裹住鞋底,连电动车都打滑难行——农村的“最后一米”路,究竟何时才能摆脱泥泞?

城市的硬化路早已普及到每个角落,但农村的修路进程却像一场“半拉子工程”:村口到镇上的主干道修得平整宽敞,可一进村,七拐八拐的小巷里仍是黄土飞扬。村民王大姐说:“修路修了二十年,我家门口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这种“半硬化”现象,正是“村村通”的遗留问题。过去,农村修路以“通村”为目标,主干道修完便算达标,但村内的小巷、胡同却常年被忽视。据统计,我国仍有超过30%的农村巷道未硬化。雨雪天老人滑倒、孩子上学摔跤、急救车进不了村……这些“最后一米”的难题,成了乡村振兴路上最扎眼的“补丁”。
2025年,国家启动农村公路升级版工程:计划新改建公路10.5万公里,1.24万个自然村(组)将实现“户户通”。这意味着,硬化路不仅要通到村口,更要延伸到每户村民的家门口。

1. 钱从哪里来?
修一公里村道平均需要40万元,而“户户通”涉及更多狭窄巷道,成本更高。以山东为例,全省实现“户户通”需投入超200亿元,部分贫困县甚至需要村民自筹资金。尽管国家通过专项债、乡村振兴基金等支持,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仍面临“缺口焦虑”。
2. 地该怎么腾?
农村巷道普遍狭窄,修路常需占用宅基地或耕地。安徽濉溪县试点时,曾因拓宽道路引发村民纠纷,最后靠“一户让一砖”的土办法才化解矛盾。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考验基层治理智慧。
3. 路该怎么养?
“重建设、轻养护”是农村公路的老毛病。浙江某村硬化路刚修三年就出现裂缝,村委会却因缺钱只能“打补丁”。交通运输部虽要求落实“路长制”,但许多村庄连专职养护员都请不起。

尽管困难重重,多地仍探索出可行经验:
山东“客货邮融合”:将快递物流与修路结合,企业出资修路,换取进村配送权,既解决资金问题,又激活农村电商。
浙江“智慧护路”:通过App实时监测道路破损,村民拍照上报即可触发维修流程,2025年将覆盖全省农村。
安徽“以工代赈”:村民参与修路挣工资,既降低成本,又增加收入。濉溪县试点村人均增收超3000元。

“户户通”不仅是修路,更是重塑乡村肌理的系统工程:
让路“活起来”:硬化路需与污水管网、路灯、绿化同步建设,避免重复开挖(如山东经验);
让路“有价值”:旅游村可将石板路变成景观,产业村可预留物流通道(浙江“公路+旅游”模式);
让路“有人管”:推广“村民认养路段”,将护路纳入村规民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户户通”的推进,或将终结中国农民“踩着泥巴奔小康”的历史。但这场修路运动,绝不能变成“数据达标”的面子工程。当硬化路真正连通到每户灶台边、每块田埂前,乡村振兴才算踩实了“第一米”。
修路不易,养路更难。当我们为1.24万个村庄的入选欢呼时,更需思考:如何让每一米路都经得起雨雪冲刷、岁月磨砺?这或许比修路本身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