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老年慢性病管理指南》——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过度医疗的社会影响研究》——中华医学会
“听说某某得了病,结果去医院一折腾,没两天人就走了!”——这种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似乎去医院反而成了“催命符”。特别是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属纠结:治还是不治?治了怕被“过度医疗”,不治又怕病情恶化。

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掰扯:哪些病真的可能“越治越糟”?是不是“不治反而活得更久”?
1. 轻度高血压:一定要吃药吗?有些人一听“高血压”就慌了,急忙吃药降压,结果头晕眼花,甚至摔了一跤。轻度高血压(收缩压 140-159mmHg,舒张压 90-99mmHg)不一定非得靠药物控制,尤其是刚确诊的患者,可以先尝试生活方式调整,如:
少盐多动:研究表明,每天盐摄入量减少 3g,就能让血压下降 5-6mmHg。
控制体重:肥胖者减重 5kg,血压可下降 10mmHg。
保持心情舒畅:焦虑紧张会让血压飙升,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果高血压已经影响到心脏、肾脏或眼底,就要听医生的,不能硬扛!
2. 轻微骨折:一定要打石膏?不少老人摔了一跤,去医院检查发现骨裂,医生直接让打石膏、卧床休息。而对某些轻微骨折(如肋骨骨折、无移位的小骨折),长期卧床反而可能带来肌肉萎缩、静脉血栓、肺炎等更严重的问题。
该怎么做?
适当活动:如果是肋骨骨折,深呼吸、轻微活动有助于恢复,反而不能长期卧床。
补充营养:蛋白质、钙、维生素D,缺一不可。

避免镇痛药滥用:止痛药吃多了,可能引发胃出血、肾损伤。
如果骨折严重(如股骨颈骨折),一定要及时就医,拖延反而可能导致终身瘫痪!
3. 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还是不手术?不少老年男性有前列腺增生,尿频、尿急、夜尿多,一到医院医生就建议做手术。可有些人手术后,排尿问题没改善,反倒出现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轻度前列腺增生可以通过生活调整缓解:
少喝酒、少熬夜、少憋尿:这些习惯会加重尿路刺激,导致症状加重。
温水坐浴:每天 15 分钟,能缓解尿道紧张。

适当运动:尤其是凯格尔训练,有助于改善尿控能力。
如果出现尿潴留、严重影响生活,就得考虑手术了,别硬扛!
4. 老年痴呆早期:吃药还是不吃药?很多人一听“老年痴呆”,立刻想着吃药控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药物效果有限,反而副作用较大,如恶心、头晕、幻觉等。
更重要的是:
多动脑:读书、下棋、写字、学新技能,都能延缓大脑退化。
多社交:孤独的老人更容易痴呆,多与朋友聊天,能刺激大脑活跃。

饮食调理:地中海饮食(鱼类、坚果、橄榄油)对脑健康有益。
如果病情发展到中后期,影响到日常生活,就需要药物干预,但不能盲目吃药,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5. 轻度糖尿病:必须打胰岛素吗?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医生就开了一堆降糖药,甚至建议打胰岛素。可部分患者一旦依赖药物,胰岛功能反而下降,更难控制血糖。
轻度糖尿病(空腹血糖 7.0-8.5mmol/L)可以先生活管理:
少吃精米白面,多吃粗粮,控制血糖波动。
适量运动,快走、骑自行车、游泳,都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控制饮食量,每餐吃七分饱,不暴饮暴食。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还是需要药物辅助,但不能一上来就用最强的药!
6. 轻度抑郁症:需要吃抗抑郁药吗?很多人一感觉情绪低落,就去医院开抗抑郁药。可轻度抑郁症(如短暂的心情低落、焦虑)不一定要靠药物,否则可能导致药物依赖、戒断反应,甚至加重抑郁。
更有效的方法是: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晒太阳,阳光能促进大脑分泌血清素,提高情绪稳定性。

心理疏导,多与家人朋友交流,释放压力。
如果抑郁症严重到影响生活,如失眠、食欲下降、自残念头,就必须寻求专业治疗,不能硬撑!
到底该不该治?关键在于“过度医疗”很多病不是“不治活得更久”,而是“过度治疗”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医生要做的,不是“一刀切”地用药或手术,而是根据病情选择最适合的方案。
对于某些慢性病,生活方式调整比药物治疗更重要。但如果病情严重,拒绝治疗同样危险。关键在于合理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才能真正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慢性病,生活方式调整是第一步,不要一上来就依赖药物。
轻微骨折、老年痴呆早期,过度治疗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科学管理才是关键。
抑郁情绪不能忽视,但轻度抑郁不一定要吃药,心理调整同样重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