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儿个咱们不讲那龙肝凤髓、仙凡相恋的老套故事,咱来一段新鲜热乎的,带您走进那江南水乡深处,一探茅山术法的玄妙,还有那饿死鬼与人间的纠葛。
这事儿啊,发生在清末民初,地点嘛,就定在那烟雨朦胧的姑苏城边,一座名叫柳河镇的地方。
柳河镇上有这么一位财主,姓李,人称李大善人。
这李善人家大业大,良田千顷,金银满屋,可偏偏有个怪癖,爱剩饭。
每当夜深人静,厨房里总能见着那么几碗未动几筷的珍馐佳肴,孤零零地躺在桌上,像是等着什么人来享用。
李善人的妻子赵氏,是个心善之人,见丈夫这般浪费,心中不忍,便提议道:“老爷,这粮食来之不易,何不将这些剩饭剩菜施舍给镇上的穷苦人家?”李善人一听,眉头一皱:“妇人之见,咱家施粥布施还少了吗?
这些剩饭,自有去处。”
原来,李善人私下里信奉茅山之术,听那游方的道士说,剩饭剩菜若处理得当,能引来饿死鬼,积阴德,保家族兴旺。
于是,每月十五,李善人便悄悄将这些剩饭置于后院的老槐树下,嘴里念念有词,说是供给那些无家可归的饿死鬼。
时光荏苒,转眼数月过去。
这日,正值七月十五中元节,月黑风高,李善人照例将剩饭摆好,刚念完咒语,忽闻一阵阴风吹过,老槐树下竟隐隐绰绰现出个身影,瘦骨嶙峋,衣衫褴褛,正是那饿死鬼的模样。
饿死鬼见了剩饭,眼中闪过一丝贪婪,却也未立即上前,而是缓缓开口,声音沙哑而低沉:“李善人,你日日供我吃食,我本应感激,但今日,我却要骂你一句——不知人间疾苦!”
这话一出,李善人惊得倒退几步,险些摔倒。
他强作镇定,问道:“你这是何意?
我供你饭食,怎反倒骂起我来了?”
饿死鬼苦笑一声,身形渐渐清晰,那张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无奈:“李善人,你可知这世间有多少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你所弃之如敝屣的剩饭,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珍馐。
你供我,不过是求得心安,却未曾想过,真正的慈悲,是减少浪费,救济活人。”
李善人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一时无言以对。
饿死鬼见状,继续道:“今夜,我本欲离去,但念你初心未灭,特来点化。
你若真心向善,不妨将这剩饭改为直接施舍于人,或可积更大功德。”
言罢,饿死鬼身形渐渐模糊,最终化作一缕青烟,消失在夜色中。
李善人愣在原地,心中波澜起伏,仿佛被什么深深触动。
次日清晨,李善人一改往日作风,不再将剩饭置于后院,而是亲自督厨,将每日剩余的饭菜精心打包,派家丁送往镇上的孤儿寡母、贫困人家。
一时间,柳河镇上传颂着李善人的善行,人们都说,李大善人这次是动了真格的,真正做起了善事。
不仅如此,李善人还开始在镇上倡导节约粮食,他请来了几位有名望的老先生,一同编写了《节粮手册》,分发到各家各户,教导百姓如何合理耕种,减少浪费。
他还设立了一个“节粮基金”,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资助那些因天灾人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
这一系列举措,让柳河镇的面貌焕然一新。
粮食浪费现象大大减少,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
李善人的名字,也因此更加响亮,成了人们口中的活菩萨。
转眼间,又是一年中秋夜,月圆人团圆。
李善人独自站在后院的老槐树下,心中感慨万千。
就在这时,一阵熟悉的阴风吹过,饿死鬼的身影再次浮现,只是这一次,他的脸上多了几分欣慰。
“李善人,看来你已悟得真谛,贫鬼欣慰至极。”饿死鬼缓缓说道。
李善人深深一揖:“多亏先生点化,李某才知自己先前的浅薄。
如今,李某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已尽己所能,减少浪费,救济苍生。”
饿死鬼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善哉,善哉。
人间疾苦,非亲历不知其重。
你既能从此中悟道,便是贫鬼之大幸。
今夜,我特来告别,从此,人间再无我饿死鬼之影。”
李善人闻言,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却也明白,这是饿死鬼对他最大的肯定。
他再次鞠躬,目送饿死鬼化作一道微光,消失在夜空中。
自那以后,李善人更加致力于慈善事业,他的事迹也逐渐传遍了周边州县,成为了一段佳话。
而柳河镇,也因他的善行,变得更加繁荣和谐,人们提起李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真正的活菩萨,是柳河镇上的骄傲。
至于那饿死鬼,虽然无人再见,但每当夜深人静,李善人总会想起那晚的对话,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他知道,真正的慈悲,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是要唤醒人心中的善良与节约意识,让这世界少一份浪费,多一份温暖。
那日之后,李善人在柳河镇上的名声是越来越响亮,人人都夸他是个大善人。
但李善人自己心里明白,他做的这些,比起那些真正受苦受难的人来说,还差得远呢。
于是,他决定走出柳河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能不能再为百姓做点啥。
这一日,李善人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带了几个随从,就踏上了旅程。
他们一路往南,走过了千山万水,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每到一处,李善人都不忘宣传节约粮食的重要性,还时不时地拿出些银两,帮助那些贫困人家。
这一日,他们来到了一个名叫“黑风口”的地方。
这黑风口啊,地势险要,风大得能吹跑人,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不敢轻易靠近。
李善人听了,心里那叫一个好奇,心想:这地方到底有啥名堂?
我得去看看。
于是,他带着随从,小心翼翼地走进了黑风口。
这一进不要紧,里面还真有个村子,名叫“风口村”。
村子里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穿得破破烂烂,看起来生活过得极其艰难。
李善人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风口村啊,地薄土贫,种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再加上黑风口的风大,一到冬天,那风跟刀子似的,能刮得人皮开肉绽。
村里的人为了活命,只能时不时地跑到外面去乞讨。
李善人一听,心里那叫一个难受啊,当即决定,要帮帮这些可怜的人。
他拿出银两,让随从去买了些粮食和衣物,分给了村里的百姓。
村里的人一见,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跪在地上给李善人磕头。
李善人扶起大伙儿,说道:“大伙儿快起来,咱们都是兄弟姐妹,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不过啊,光靠我这些银两,也不是个长久之计。
我琢磨着,咱得想个法子,让大伙儿都能自给自足,这才是真的好。”
大伙儿一听,都纷纷点头,说道:“李善人说得对啊,可咱这地,种啥都不长,能有啥法子呢?”
李善人琢磨了一会儿,说道:“我听说茅山术里有一种法术,能改良土壤,让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
我虽然没学过这种法术,但我可以去请一位茅山道士来,试试能不能帮咱们解决这个难题。”
大伙儿一听,都高兴得不得了,纷纷说道:“李善人真是咱们的大救星啊!
要是真能把这地改良了,咱们就是给李善人当牛做马也愿意!”
第七章:茅山道士显神通
于是,李善人告别了风口村的百姓,带着随从,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往茅山。
他们翻山越岭,走了好几天,终于来到了茅山脚下。
李善人在山脚下找了个道观,进去一打听,才知道这里住着一位名叫“清风道长”的高人,据说他的法术高强,能呼风唤雨,改良土壤更是不在话下。
李善人连忙求见清风道长,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清风道长一听,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李善人,你心系百姓,贫道很是佩服。
不过,这改良土壤非同小可,需要耗费大量的法力,贫道一个人可做不来。”
李善人一听,心里那叫一个急啊,连忙说道:“道长,那您说说,需要啥条件,只要能帮咱们风口村的百姓,我啥都愿意做!”
清风道长笑了笑,说道:“好!
李善人果然是个爽快人。
这样吧,你回去准备九百九十九只香烛,九百九十九张黄纸,还有九百九十九斤粮食,三日之后,贫道自会前往风口村,施展法术。”
李善人一听,心里虽然有些犯嘀咕,但一想到风口村的百姓,还是咬咬牙,答应了下来。
他带着随从,马不停蹄地赶回柳河镇,发动百姓,凑齐了这些东西。
三日之后,清风道长如约而至。
他带着李善人和风口村的百姓,来到了村口的一块空地上。
只见清风道长口中念念有词,手中的黄纸和香烛瞬间化为一道道金光,洒向了大地。
紧接着,清风道长又让村民们将九百九十九斤粮食均匀地撒在地上。
神奇的是,那些粮食一落地,竟然迅速生根发芽,长出了一片绿油油的庄稼。
村民们一见,都惊讶得合不拢嘴,纷纷跪在地上,给清风道长磕头。
清风道长微微一笑,说道:“大伙儿起来吧,这庄稼还需要你们好好照料,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村民们一听,都纷纷点头,表示一定会好好照料这些庄稼。
李善人看着这一切,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啊,心想:这下风口村的百姓可有救了!
第八章:风口村的蜕变
自那以后,风口村的百姓在清风道长的法术和李善人的帮助下,开始辛勤地耕耘这片新生的土地。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辛苦,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转眼间,到了秋天,庄稼成熟了。
村民们看着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他们收割了稻谷,磨成了大米,煮成了香喷喷的米饭。
那一刻,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
李善人看着这一切,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他想起了自己刚开始做善事的时候,那时候的他,只想着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却忽略了帮助人们自给自足的重要性。
现在看来,真正的善事,不仅要给予人们物质上的帮助,更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技能上的支持,让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九章:风口村的盛宴与新生
那年的秋天,风口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村民们为了感谢李善人和清风道长,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席。
宴席设在村口的大树下,一张张大圆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佳肴,有炖得烂熟的猪肉炖粉条,有金黄酥脆的锅包肉,还有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李善人和清风道长被请到了上座,村民们轮番上前敬酒,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李善人端着酒杯,心里五味杂陈。
他看着这些淳朴善良的村民,想起了自己刚开始做善事时的种种经历,感慨万千。
“李善人啊,你就是咱们风口村的大恩人呐!
没有你,咱们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一位大爷端着酒杯,颤巍巍地走到李善人面前,眼眶泛红地说道。
李善人连忙扶起大爷,说道:“大爷,您可别这么说,这都是大伙儿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啊,就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儿,算不得啥。”
清风道长在一旁看着,微笑着点了点头。
他深知,这世间的善事,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它需要众人的齐心协力,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那一刻,风口村仿佛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人们忘记了过去的苦难和艰辛,只享受着眼前的幸福和美好。
李善人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满足和欣慰。
他知道,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他心中的那份善念和坚持。
第十章:李善人的归途与传承
宴席过后,李善人和清风道长告别了风口村的村民,踏上了归途。
他们一路北上,走过了熟悉的山川河流,也遇到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每到一处,李善人都不忘宣传节约粮食和自力更生的重要性,而清风道长则用他的法术,帮助那些贫困人家改善生活。
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也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
人们提起他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们是真正的大善人。
然而,岁月不饶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善人的年纪也越来越大。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永远这样奔波下去,需要有人来接替他的事业。
于是,他开始在自己的家族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希望有人能够继承他的衣钵,继续为百姓做善事。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善人最终选定了自己的孙子李小宝作为继承人。
李小宝从小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对李善人的善行也是耳濡目染。
他知道,继承爷爷的事业,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于是,在李善人的悉心教导下,李小宝开始接触和学习各种善事和茅山法术。
他跟着爷爷走遍了大街小巷,见识了人间的疾苦和欢乐,也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第十一章:李小宝的成长与风口村的再访
转眼间,几年过去了。
李小宝已经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
他不仅继承了李善人的善良和勇敢,还学会了清风道长的许多法术。
他知道,是时候回到风口村,看看那里的人们是否过得还好。
于是,李小宝带着随从和礼物,踏上了前往风口村的旅程。
他们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风口村的变化让李小宝大吃一惊。
原来的破瓦房已经变成了青砖大瓦房,狭窄的泥泞小路也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村民们穿着整洁的衣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看见李小宝来了,都纷纷围了上来,热情地打着招呼。
“小宝啊,你可算回来了!
你爷爷呢?
他咋没来?”一位大妈拉着李小宝的手,关切地问道。
李小宝微笑着回答道:“大妈,我爷爷身体还好,只是年纪大了,不方便远行。
他让我代他向大伙儿问好,还带了些礼物来。”
说着,李小宝让随从把礼物分发给村民们。
村民们接过礼物,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知道,这些礼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李善人一家对他们深深的关爱和祝福。
第十二章:李小宝的誓言与风口村的未来
在风口村逗留的日子里,李小宝深深地感受到了村民们对他的热情和信任。
他看着他们幸福满足的样子,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他知道,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他爷爷李善人和清风道长的努力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