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使“中国核试验场”躲过了威胁

文史达观 2024-12-07 14:37:03

1963年11月22日,那是一个看似平凡却暗流涌动的日子。

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乘坐着他的专车,缓缓穿过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繁华街道。

然而,令谁都没想到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刺杀行动悄然拉开序幕。

伴随着三声枪响,肯尼迪总统的头部中弹,当场身亡。

那场刺杀不仅是有预谋,应该还是专业杀手所为,因刺杀事件从开始到结束,仅仅持续了26秒。

也正因突如其来的事件,使得美国国内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影响到了国际。

那时肯尼迪为了遏制中国核武研究,已经制定了轰炸我国核试验场的计划。但随着他的离世,后来接任的副总统约翰逊并没有继续他的计划。

正因如此,我国核试验场也就躲过了一场致命威胁,得以在1964年的10月成功试爆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的“核武”计划

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那是一个国家亟需强盛、民族渴望复兴的时代。

1956年,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著作中,掷地有声地指出:

“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核计划从无到有,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艰难起步。

面对技术封锁、资源匮乏、国际压力等重重困难,我国的科学家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开启了走向拥核国家的伟大征程。

然而,即便我国有这样的想法和计划,但作为当时全世界顶级的两大核武强国,美国和苏联,自然不会让我国的计划得逞。

尤其是美国,这个在朝鲜战争中被我国击败的国家,更是不想让我国拥有核武器。

由此,自始至终美国都在监视和窥探着我国的核武研究。

当时美国为了搜集我国核计划的资料,美国情报部门动用各种先进侦察手段,其中就有N-2侦察机的高空侦查。

当时美方不方便出面,特别委托老蒋,让蒋军空军飞行员驾驶U-2飞机,携带高分辨率成像摄影机从台湾起飞,深入大陆内部进行侦察。

另外,美国情报部门还启动了“科罗纳”卫星侦察计划,使用间谍卫星携带的高分辨率照相机,从太空拍摄我国核计划研究的进度和核试验场地。

直到1960年,美国中情局方才正式确认中国核武器研发项目的存在。

并据此评估预测,“中国将在1961年建成核反应堆,在1962年生产出可以用于裂变的铀”。

面对这一严峻局势,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迅速作出反应,他指令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中国核武器研发的具体情况及其对东南亚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调查。

到了1961年12月,美国的“科罗纳”间谍卫星首次成功识别出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美国阻止中国核武计划

这一发现更加剧了美国对中国核武器发展速度的担忧。

紧接着,1963年,蒋军驾驶的U-2高空侦察机又成功捕捉到包头核工厂的重要影像资料。

鉴于以上种种情况,肯尼迪深感事态严重,他果断下令相关部门对中国核计划采取必要措施,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阻止中国成功拥有原子弹。

美国在思来想去后,总觉得如果自己贸然行动,不仅可能会影响到其国际地位,甚至还会让最大的竞争对手苏联,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美国决定,不如拉苏联下水。

1963年7月14日,肯尼迪派哈里曼出访莫斯科,他表面上是美国负责禁止核试验谈判代表,而真正的使命却是带着肯尼迪对付中国的原子弹的计划来的。

哈里曼临行前,肯尼迪反复叮嘱他:当见到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后,务必告诉他中国拥有原子弹对美国和苏联都是危险的。

肯尼迪还要哈里曼摸摸苏联的底:

如果美国设法限制或阻止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会是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

谁知,当时对于美国阻止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计划,赫鲁晓夫一点兴趣也没有。

在赫鲁晓夫看来,中国拥有核武,不一定会对苏联构成威胁,反而有了后会更加冷静和克制。

很明显,美国想拉苏联下水,或者说想让苏联“唱黑脸”的计划落空了。

但美国并没有就此罢休。

经过一番讨论,美国起初决定先用“非武力”的方式进行遏制。

1963年7月,美国与英国、苏联在莫斯科签署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企图以此达到“防止中国拥有和使用核武器”以及“巩固自己的核垄断地位”的目的。

当时毛主席只一眼就看出了美、英、苏三国的企图,立即表态:

“中国绝不会受这一条约的约束,苏联也不能代替中国作出任何承诺”。

“非武力扼杀计划”落空后,肯尼迪依然不愿善罢甘休,于是有启动了“武力打击计划”。

1963年11月18日,在美国参联会(Joint Chiefs of Staff)举行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

一份题为“如何有效阻止或推迟中国成功实施其原子弹研发计划”的机密文件被正式提出。

当时副总统约翰逊提出了四个方案:

1、直接由美国空军出动轰炸机,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常规的空中打击。

2、借助台湾当局(蒋军)的空军力量,实施空中轰炸。

3、利用潜伏在中国的间谍网络,执行秘密的地面袭击任务。

4、派遣一支由100名特种兵组成的特种部队,通过空投方式进入中国境内,对核设施进行直接破坏。

不过,这些计划看似都可行,但操作起来十分棘手。

要知道,我国可不是伊拉克、叙利亚等小国家,美国说了啥就是啥,想如何就如何。

我国可是超级大国,且还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与美国进行过交手,美国也深刻的知道我国的军事实力,美国也不敢轻易冒风险的。

美国的“计划”落空

可就在美国的打击计划刚刚确定后不久,仅仅过去了4天时间,肯尼迪就遇刺身亡了。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乘坐敞篷车经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时中弹身亡。

肯尼迪的遇刺身亡,自然使得美国对中国核设施采取军事行动的计划搁置,从而使我国核试验场躲过了核威胁。

肯尼迪身亡后,副总统林登·约翰逊迅速接过了国家的领导权杖。

对于遏制我国的核力量发展,起初约翰逊与肯尼迪持有一样的观点,认为中国核力量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到美国,甚至会对美构成威胁。

但经过1963年12月至1964年9月间的多场会议讨论,约翰逊的想法和思路却改变了,其认为大费周折地遏制中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具体原因有两个:

1、苏联不愿意与美联手。

这样的话,使得美国即便能够成功阻止或延缓中国成为核国家,这样的行动也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不仅可能激起中国对美国更深层次的仇恨,更可能迫使中国倒向苏联的怀抱,形成对美国更为不利的国际格局。

2、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

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能力和对外政策的趋向,美国内部,尤其是决策层中的多数人认为:

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会轻易采取首先使用原子弹的策略,也就是说不会对外扩张。

他们而是倾向于将其作为威慑外部威胁、保障国家安全的一种手段。

这种判断,使得约翰逊执政后,美国内部对于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呼声逐渐减弱。

其实,对于这样的声音在肯尼迪执政时期也已经出现,只是当时的肯尼迪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快,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从此迈入核大国的行列,而美国处心积虑密谋阻止我们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也化为泡影。

读者们,关于“美国阻止我国核武研究计划”,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