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0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我们国家的历代开国皇帝中,有很多都是拥有很大权力的皇室成员。皇帝最怕的就是那些掌握着军队的重臣和皇室,他们制造了无数的战争,比如七王之乱、靖难之乱。
明朝的藩王造反很多,但是清王朝的贵族们,根本不可能有武装起义。宣统天皇下台前,清朝曾有过一次“九子夺嫡”的历史。
但却没有一名皇子与群臣联手,公然造反,逼得皇上下了皇位,这和明朝完全不同。
明、清两代的关系更密切,其体制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其中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朱元璋通过强化君主制和废黜宰相制度。雍正时期,清廷因军机处的皇权而得以提升。
那为何明代王爷经常发生武装起义,而在清朝却不是如此?
一、制度差异明、清两代的皇族血缘差别很大,1399年,明帝朱棣发动了一场战争。朱棣在长达三年的激战中,成功的将政权推翻,并以永乐为名。
从此,明朝王位从朱彪转到了朱棣,并成为仅有的一个以武力夺取皇位的皇子。朱棣去世后,藩王数次造反,王阳明本人也曾亲自平定。
明朝的王爷们被分派到各地统领军队,各自镇守一方,但是清王朝却让王爷们住在京都里,要善待他们,却不准他们去别的地方做事。清王朝还规定,除八个“铁帽王”之外,其余的皇子都是逐渐降低的。
另外,八王爷对国家的干涉也是无能为力的,为了避免皇子的背叛,清王朝还采用了一种新的皇权继承战略,即“秘密立储”。
康熙末年,有几位皇子在各地拉帮结派,企图登上王位,把康熙的末年弄的乱七八糟,雍正继位后,就开始了对他的打压。雍正设立立储制度,以避免“九子夺嫡”的重演。
也就是皇帝挑选出太子,将其姓名封于纸上,置于牌位背面。当国王去世时,他会从这块牌子上取下那个箱子,里面装着他的继承人的名字,然后他就可以登上了王位。这种体制可以有效地阻止亲王们相互串通,从而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二、明末朱棣为了争夺王位,组织起一支军队,与朱允炆作对,把自己的侄儿从皇帝宝座上拉了下来。王爷多半是皇子或者兄长,权力仅次于皇上。
所以皇帝才会对他们有所防备。朱元璋建国后,为稳固政权,杀害了很多功臣。朱元璋倒不是怕自己管不住这些人,他怕的是自己的子嗣不能掌握大权,或者说,是为了给长孙们铺路。
按理说,长子是他的继承人,但他的大儿子死得太早了。按理说,长子才是王位的继承人,长子死了,长孙就是王位的继承者。
朱元璋虽然杀过不少大将军,但是他的几个儿子都是有能力的人,手握兵权,实力不容小觑。朱元璋为了不给长孙留下什么后患,下令诸侯王三年入京。即便如此,他仍然不能安心,所以他下令,在他去世之后,不要让他的儿子来参加葬礼。
三、清王朝相对于明末的反叛,清王朝对于王爷和皇室成员的约束十分严厉。努尔哈赤统治的政权,在清王朝成立之前,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共和”。
王爷不但能带兵打仗,还能跟他商议国事。皇太极登基之后,与三王并排而坐,商议政事,稳固宗室。
随着皇权越来越稳固,又出现了一场屠杀,最终四个人平分,变成了一个人。后来,他正式成立了清王朝,六部分立,形成了与明朝类似的一统独裁政体。
清廷在清廷入侵后,为实现国家统一,从明代诸侯频繁造反的经验中,对其权力进行了严厉的限制。
在清朝,帝王对亲王的统治是截然相反的。明朝不让王公入京,清朝也不能随便出京。所以他们无法掌控军队。就算有皇子统领,他手里的兵权也不会很大,所以更好掌控。
不过这样做也有缺点,那就是不能让王爷掌握过多的兵权,却可以暗中勾结群臣。
很多皇子都在趁机发展自己的力量,但也有可能对皇上造成威胁。因为朝堂上有人拉帮结派,所以皇帝之间的争斗就变得十分严重,王爷之间的争斗也是如此。
其实,君主们能制止叛乱的办法只有这些,不是让王爷们远离京城,不让他们回去,就是让他们在自己身边,好让他们时刻处于监视之下。其实,两者并无优劣之分,要视具体情形而定。
历史上很多王朝都会将他们派出去,毕竟王爷跟皇上的关系很好,派人去边境看守王爷,总比找其他姓氏的人要靠谱得多。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