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大家围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刚刚结束的足球比赛。
小王是个资深足球迷,开玩笑道:“国脚们怎么一周双赛就像无敌铁金刚一样?
真佩服他们!”
老李则摇了摇头,“你再看看咱们中超球员,怎么就起不来了呢?是不是该重新搞搞体测了?”
这个对比让大家陷入沉思,真是个有趣的现象。
为什么同样是足球运动员,国足球员一周双赛就显得疲惫不堪,而欧洲各大俱乐部的球员似乎能轻松应对呢?
难道这背后真有诀窍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中超与欧洲五大联赛球员对比我们来看看中超球员和欧洲五大联赛球员的区别。
在国内顶级赛事中,有些球员由于刚刚参加世预赛,无论是体能还是状态,都显得比较疲惫。
比如申花的蒋胜龙和泰山的王大雷,这些在国家队赛场上拼尽全力的球员,即便是刚刚打完国际赛事,在国内联赛中也无法保证全勤登场。
反观欧洲赛场,就拿皇马的姆巴佩来说吧,他在欧国联对阵克罗地亚的两场比赛中踢满了210分钟,紧接着回到俱乐部依然能在西甲比赛中首发并踢满90分钟,还能进球。
如果让咱们的国足队员这样高强度轮转,估计能不能活着踢完都是问题吧。
再比如法甲的大巴黎球队,比赛强度同样高,不论是姆巴佩还是他的国家队队友巴尔科拉,都能在国家队和俱乐部之间无缝衔接,打满比赛时间。
这种对比确实很明显,而国内球员在这种高强度赛程下,似乎难以招架。
高密度赛程下中超球员的表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国内球员身体素质不如欧洲球员。
确实,在高密度赛程下,中超球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以国家队上一场对阵澳大利亚比赛为例,首发球员们在回到联赛后,几乎没有能站着登场的,有的甚至直接被轮休了。
而欧洲的猛男们,例如尤文的弗拉霍维奇和伊尔迪兹,在欧国联比赛中也都打满了90分钟,回到俱乐部还得接着在联赛中拼杀。
你可能觉得,可能是因为欧国联的最后一场比赛时间早于国足的世预赛,或者他们出战的联赛时间晚于中超,但事实上时间差距并不大,依然是个折磨人的时间节点。
不仅如此,德甲联赛的圣保利队长欧文,在和国足的比赛中打进了一球,紧接着回到德甲面对拜仁的比赛中,又踢满了整场比赛。
这种无缝衔接中的体能表现,彻底让国内球员在高密度赛程中的表现显得更加逊色。
提升体能的重要性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是不是我们该重新审视一下体能的重要性了?
确实,很多时候球员的战术素养、技术能力和球商固然重要,但体能的提升似乎更迫切也更容易实现。
曾经在2011年,中国足协直接取消了包括12分钟3200米跑和YOYO体测等体能测试,有人会想这可能有些影响,但并没有直接证据。
不过,这种调整之后的效果确实变化明显,并且在应对高强度比赛时,我们的球员显得力不从心。
如果真的想整顿中超和国足,指望05后的年轻小生带来改变,还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提升球员的体能和耐力。
体能测试是否能拯救中超?
当然,提到体能测试,有人会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对于球员应对高密度赛程,至少提供了一种更可靠的支持方式。
提高球员的体能和耐力,能让他们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减少受伤的机会。
想想那些欧洲球员,为什么即便比赛密集,他们依然能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这背后,与系统化的体能训练分不开。
而我们的球员也是一样,如果从现在开始重视体能训练,似乎能带来更多的改变。
可以预见,如果国内的训练体系能够提升体能和耐力,增强比赛强度适应能力,那么不论是中超还是国足,在面对高密度赛程时,能够更好的应对,不至于频频出现体能不足而导致的失误和糟糕表现。
结尾从这个角度来看,解决问题不只是简单的提升年青球员的冲劲,更关键的是重建一种能够保持高水平竞技状态的训练体系。
这种体系的目标,不仅让年轻球员们更加耐久,也让那些老将们能够在比赛场上常青。
所以,未来的希望不仅仅是寄托在新生代的肩上,而是需要我们从体能基础做起,打造更加健康、更加持久的竞技生态。
无论是体能训练还是战术提升,都将是迈向更好表现的重要一步。
这对球迷们来说,不仅是场上激烈的拼搏,更是那些日复一日辛勤训练的成果。
那样的足球,才是真正令人期待的比赛,也让我们怀揣更多的希望。
期待未来中超和国足在赛场上更好的表现,不再是在一周双赛之后的疲惫身影,而是灵活自如的年轻脚步。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