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众生相,才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看完你就明白了

赋鲸创作营 2025-04-14 10:02:54

人这一生,如何生活才能感到轻松自在?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我们常常认为,“拥有”才是快乐的源泉。拥有房产、工作、理想的伴侣等等。

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无”往往比“有”更能带来快乐。例如,无病无痛,远胜于拥有房产和汽车。

因此,那些达到高深境界的人,往往生活在一种“无相”的状态。

01无众生相:享受独处

许多人厌恶乌鸦的黑色,却偏爱天鹅的洁白。

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你也随波逐流,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从众心理。

然而庄子却说:“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天鹅生来便是白色,无论洗与不洗;乌鸦生来便是黑色,即使清洗,本质不变。为何要贬低天鹅,打压乌鸦呢?

换一个角度来看,让那些喜爱天鹅的人去欣赏天鹅,也允许那些喜爱乌鸦的人去欣赏乌鸦。

有几条鱼被困在即将干涸的池塘中。

它们互相吐泡沫,保持一小片区域的湿润,大家便在这片区域里苟延残喘。

其中一条鱼跳出湿润区,跃入小溪,自由自在地游动。

庄子见此情景,感慨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如果你在群体中感到疲惫,或者大家相互迁就而疲惫不堪,这都是错误的。不如各自寻找生存之道。

或许你离开群体后,会感到孤独,但你可以得到大自然的爱,学会自爱。

如果你习惯了独来独往,合群与否都成为你的自然选择,那么你将会变得通透。

我们常说:“众生平等。”

但在群体中,往往是弱者受欺负,强者受吹捧。也有人趋炎附势,这便失去了平等。

唯有那些坚持独处,拥有独到见解的人,才真正与人平等,在高人面前不卑不亢,在穷人面前从不傲慢,眼中众生皆平等。

北宋名人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视为守旧派。因此他多次入狱,屡遭贬谪。

变法失败后,守旧派上台,全盘否定变法成果。苏轼站出来,指出变法中的一些积极方面,因此再次被贬。

在偏远的乡下,苏轼感到困惑,为何群体容不下自己。但当他阅读《庄子》后,顿时豁然开朗:“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脱离了群体,自己变得优秀,也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苏轼远离京城,却创作出众多诗篇,成为美食家,反而让京城的达官贵人望尘莫及。

不合群,并非自己无能,而是依靠自己,做自己,无所不能。

02无欲则刚:生活无需功利

在古代,尧帝意欲将王位传给许由。

许由婉拒了,并且语重心长地表达:“一只小鸟,仅需一根树枝便能筑巢;一只鼹鼠,至河边饮水,无论河水多么浩瀚,仅需一小口。世界虽大,我仅需少许食物,一处栖身之所足矣。”

人应如此生活: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当你身处高位时,便如同寺庙中的菩萨,被供奉而无法动弹;或如棋子般被人摆布,无法自主;一旦陈旧,便被轻易抛弃。

功利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你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为你编织了一个无形的牢笼,束缚了你的日常。

真正生活得好的人,并非一定是富有的人,而是那些满足于基本温饱的人。

我曾读过一个故事:宋代一位宰相听闻某地有位名士,便邀请他前来,共叙旧事。

名士骑驴抵达宰相府邸,守门人却坚持要他下驴步行入内。

名士未回头便径自离去。

宰相得知后,派人追赶。

名士对追赶者回应:“是宰相求见我,而非我求宰相,我为何要折返相见?”

你做你的宰相,我读我的书,彼此无高低之分,亦无人能掌控他人的自由。

习惯于简朴生活,你的开销将大幅减少,对当下的满足感也会随之提升。

03无杂念相:大道至简

南郭子綦,悠然自得地沉睡。

颜成子在一旁站立,同样浑然不觉。

庄子对这种睡眠方式颇为赞赏,言道:“形体固然可以变得像枯木一般,心是否也能变得像死灰一般静寂呢?”

自问内心,你是否已经许久未能安然入睡?又有多久未曾享受宁静的时光?

你每日穿梭于喧嚣的街头,早已忘却了鸟鸣之声;你的呼吸急促,失去了平和与宁静。

世间万物皆变幻莫测。若你的心随万物而动,必将陷入无尽的烦恼。毕竟,万物并不会依你的意愿去改变。

若你摒弃杂念,顺应自然规律而变化,你将成为最自由的存在。

上善若水,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故其近于道。如同水一般的生活,自由自在,无论多少曲折终将归于大海。途中若遇堤坝,便漫溢而过;若遇悬崖,便化作瀑布。

一餐一饭,一举一动,只要顺应自然规律,皆可谓之“大道”。它们将为你带来幸福的元素。

写在最后:

我们的外在形象,身体发肤,皆由父母所赐。

而我们的内在品质,则是通过自我修养,以及与外界互动中所展现出来的。

思考一下,究竟是我们主导并适应外界,还是被外界所左右?

养狗,本应是为了愉悦自己,若因此而感到烦恼,或用狗来炫耀,那便本末倒置了。

赚钱,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若它助长了贪婪,变得烫手,或许不如不赚。

爱一个人,是为了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若对方与你日日争执,或许单身更为自在。

万变不离其宗,真正的境界在于内心,悲喜成败,皆由心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