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这首诗讽刺了卫宣公道德败坏,霸占儿媳妇的丑恶行径,意指新台辉煌如初,河水滔滔东流。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没想到竟是个丑陋的蛤蟆。齐国公主宣姜是春秋时期的绝世美人,16岁时被许配给卫国太子伋,这是一桩典型的政治联姻。当送亲队伍抵达淇水边的新台行宫时,卫宣公首次见到了传闻中的儿媳。当宣姜恭敬地下拜时,卫宣公眼中闪过一丝贪婪的光芒。这位已步入晚年的国君,毫不顾忌礼义廉耻,做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决定:将准儿媳宣姜纳入自己的后宫!就在宣姜憧憬着与未来夫婿的幸福生活时,没想到洞房花烛夜,新郎竟然换成了自己的公公!

01
卫宣公的这一行为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并非他首次如此行径。早在之前,他就曾抢走了自己父亲的妾室——太子伋的母亲夷姜。卫宣公在父亲尚在世时便与夷姜私通,夷姜为其生下了儿子公子伋。因卫宣公宠爱夷姜,便将公子伋立为太子。随着公子伋长大,该娶媳妇了,卫宣公派人去齐国求亲,最终定下了齐僖公的女儿宣姜。宣姜和她的妹妹文姜,都是春秋时期的美人,“岂其娶妻,必齐之姜?”(难道娶妻一定要娶齐国姜姓美女吗?)然而,这对姐妹都身陷各种丑闻,妹妹文姜与兄长齐襄公有私情,导致夫君鲁桓公被杀,而宣姜则身不由己地嫁给了自己的公公。此时,卫宣公将太子伋支开去出使郑国,待太子伋回国时,才发现新娘竟成了自己的“娘”。卫宣公也没有亏待儿子,立刻为他另娶一位。
宣姜的父亲齐僖公初闻此事,气愤不已,认为卫宣公毫无廉耻。但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意识到既然事情已成定局,女儿嫁给卫宣公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卫宣公是国君,而太子伋不过是个太子,未来能否继位尚且未卜。而且,卫宣公如今自降身份,成为了自己的女婿,日后见面也要矮一头,倒也算得上是一种妥协。

02
理应说,貌美如花的媳妇被父亲抢走,太子伋应该感到愤怒,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反倒是卫宣公对太子伋心生厌恶。原因在于,卫宣公因得了宣姜,太子伋的母亲夷姜因此失宠而自杀。卫宣公越看太子伋越不顺眼,见到他便想起自己那些肮脏的勾当(收纳父亲妾室、强夺儿媳)。尽管太子伋没有反抗,但在卫宣公眼中,他可能是在故意隐忍,伺机报复。此外,卫宣公心爱的宣姜又为他生下了公子寿和公子朔两个儿子。出于母性的本能与政治野心,宣姜开始在卫宣公耳边挑拨父子关系,企图废掉太子伋,改立自己的小儿子公子朔为太子。为何选择小儿子而非大儿子?因为大儿子公子寿性情温和,缺乏野心。可是,如何才能找到理由废掉太子呢?卫宣公想出了一个极其阴险的计划,准备让太子伋彻底消失。
卫宣公派太子伋出使齐国,并安排人手在卫国边境埋伏。他特别叮嘱太子伋一定要携带白色的旄节,同时告知刺客们,见到手持白色旄节的人就杀掉。卫宣公的阴险计谋最终被公子寿知晓,他暗中告知太子伋,劝他赶紧逃跑。然而,太子伋却执意不从,宁愿赴死。公子寿无奈之下,只好灌醉太子伋,代替他前往边境,结果公子寿被杀。更荒唐的是,太子伋赶到后,发现弟弟被杀,竟然不去报仇,而是痛哭流涕:“你们杀错了,该死的是我!”刺客们也很敬业,既然杀错了,那就赶紧改正,准备将太子伋一并杀掉。

03
对于宣姜而言,这个结局可谓悲喜交加,小儿子公子朔如愿以偿成为太子,但大儿子却已死去。卫宣公得知两个儿子的死讯后,也受到打击,随即一命呜呼。太子朔继位,成为卫惠公,但由于这一系列骚操作,卫国朝堂依旧动荡不安。太子伋和公子寿各自拥护的势力对卫惠公心怀怨恨,渴望为两位公子报仇。

三年后,大臣们发动政变,赶走了卫惠公,改立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黔牟为卫国国君。卫惠公逃往齐国,找到舅舅齐襄公,八年后,齐襄公带领诸侯杀回卫国,卫惠公复位。然而,仅仅复位还不够,如何安抚公子伋和公子寿的势力也是个难题。

齐襄公想出了一个糟糕的主意——将妹妹宣姜再嫁给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顽。卫国人民对此感到震惊:先是嫁给儿子,后是嫁给父亲,现在又嫁给另一个儿子……然而,齐国作为老大哥发话,卫国人民也不敢违抗。最终,宣姜再嫁公子顽,生下了齐子、卫戴公、卫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这五个孩子中,两个儿子都成为了国君,宋桓夫人嫁给宋国的宋桓公,许穆夫人则嫁给许国的许穆公。其中,许穆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爱国女诗人,在卫国遭北狄攻破、几乎灭亡之际,她不顾礼制束缚,亲自奔走救国。她驾驶马车救助灾民,奔赴齐国请求援助,最终齐国出兵帮助卫国击败敌军。她所写的千古名篇《载驰》表达了她救国图存的决心:“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