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第一段】
㊣宠辱若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01
先讲一个典故,唐代的时候,有一个主管漕运的官员因遭遇大风损失了米粮。当时的主考官卢承庆批写道:
“监运损粮,考中下。”
这个官员没有辩解,无言而退。卢承庆见他雅量非凡,改批道:
“非力所及,考中中。”
没想到此人脸上既没有喜容,也毫无愧色。卢承庆叹赏不已,于是最后改批道:
“宠辱不惊,考中上。”①
这位官员虽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但是却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自他以后,“宠辱不惊”这个成语开始流传开来,现在已是家喻户晓。
02
那么,他为什么能做到宠辱不惊?而我们为什么又总是宠辱若惊?老子说“宠为下”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于情于理,这都是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病句。
河上公的版本是:
辱为下。
王弼的版本是:
宠为下。
所以,这一句我们应该尊崇唐代景福《道德经碑》的版本。原文应该是: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
也就是说,宠辱若惊就是上下若惊、贵贱若惊的意思。别人宠你,你就尊贵;别人辱你,你就卑贱。你的贵和贱,掌握在别人的手里。所以你才会得宠而惊,失宠而惊。
03
但是,我们的贵贱本应该是以自己的本心为基准。为什么会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呢?因为他们的手里有三个人质。而且这三个人质的性命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的名字分别叫:
名、利、权。
我们为什么无法离开这三个人质呢?其实是为了五个字:
衣、食、住、行、色。
所以说到底,我们只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打工而已。这五个字就像是如来佛的五指山,将我们心中的孙悟空压得永世不得翻身。那么,卢承庆考评的那个官员为什么能从五指山下逃出来呢?
这个原因,我们要从庄子讲起。
04
有一天,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得知后,赶紧派了两个使者专程前去迎请。使者说:
“庄周先生,我们楚王想把楚国托付给您治理。”
庄子的态度是:
持竿不顾,置若罔闻。
过了一会,使者还没有走。庄子就问:
“听说楚国有一只死了三千年的神龟,被你们楚王供奉于庙堂之上,是吗?”
两位使者点头,庄子又问:
那么这只神龟,是愿意死后而被供奉,还是宁愿活着,哪怕在泥池里打滚呢?
两位使者回答说:
“当然是宁愿活在泥池里。”
庄子说:
“你们走吧!我宁愿在泥池里悠然生活。”②
其实,别说是国相,就算楚威王把王位让出来,庄子也不屑一顾。因为乌龟生活在泥池里,是它的本性。当有一天乌龟被供奉在庙堂之上,说明了什么?说明它已经被欲望驱使而偏离了本性,迷失了自我。所以,庄子的回答无非是在告诉我们:
受欲望驱使的人,本质上都是奴隶。
而庄子的人生无非是在追求两个字:
自由。
05
因此,庄子所面临的表面上是选择尊贵还是低贱的问题,实际上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呼唤还是欲望的呐喊的问题。也就是说,是选择自由还是被奴役的问题。很明显,庄子选择了前者。当然,做出这样选择的人,并非只有庄子一人。
06
在遥远的欧洲,荷兰诞生了一位世界级的哲学家叫斯宾诺莎,他是学术界公认的思想上最接近老子,气质上最像庄子的西方哲学家。
1673年,斯宾诺莎正在家里打磨镜片,突然收到了一封信。是普鲁士帕拉庭选帝侯(类似于中国的诸侯)派人送来的,信里面谦恭而诚挚地邀请斯宾诺莎去海德堡大学任教。但斯宾诺莎回绝了,他的回信很长,也写了好几条理由。
直到末尾才说出了真相:
“尊贵的阁下,我不是没有向往幸运的希望。但是由于一种对宁静生活的爱欲......我不得不谢绝这一公共教职。”③
07
我们不难发现,斯宾诺莎拒绝的理由就好像事先跟庄子商量过一样,完全是一个人的口吻。斯宾诺莎同样认为:
遵从自己情感和意见生活的人,都是奴仆。听从理性引导而生活的人,才是自由人。
所谓的情感和意见,就是自己的欲望。所谓的理性,就等于是上帝的准则。庄子之所以拒绝当相国,是因为他要做逍遥者。斯宾诺莎之所以拒绝当教授,是因为他要做自由人。所以他们俩拒绝的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
拒绝做奴隶。
因为在庄子的和斯宾诺莎哲学世界里:
一个人即使官位再大,地位再高,金钱再多。如果他不自由,哪怕他拥有了全世界,依然是欲望的奴隶。一个人就算卑微如蝼蚁、只要他听从理性的引导。哪怕他一箪食一瓢饮一贫如洗,依然是精神上的国王。
08
其实正如帕斯卡尔所说:
人,是被废黜的国王。
我们人类终其一生,都不过是在为了重新登上王位而奋斗。只是:
有的人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国王;
有的人在追求名利权的过程中迷失;
只有少数的人能够找到并做回自己。
迷失自己的人,永远都会宠辱若惊;找回自己的人,才能宠辱不惊。因为狮子从来不会因为兔子是怎么想的而寝食难安。
09
如此说来,每个人都以国王自居,岂不是天下大乱了吗?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
不会。
不仅不会,而且会天下太平。为什么呢?
当你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国王的时候,还会去嫉妒憎恨吗?
当你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国王的时候,还会去打架斗殴吗?
当你把自己当做一个国王的时候,还会去偷盗抢劫吗?
罗素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孔雀是世界上最温顺的鸟,因为每一只孔雀都认为自己是最美的。”④
释迦牟尼也曾经自信的宣称: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⑤
10
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泼皮流氓和犯罪分子,他们内心中对自己的评价并不高。不仅如此,据《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指出:
自我评价学习成绩越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越高。
我们来看一下调查数据:
认为自己“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达到 28.7%;
认为自己“成绩一般”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为 14.5%;
而自我评价“成绩较好”的学生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均在11%左右。
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去做什么样的事。以符合自己内心的预期,配套自己内心的认知。就好像一台电脑组装什么样的系统,就会运行什么样的程序,才不至于死机。
11
这个现象,我觉得用心理学上的“自我设限”可以来解释,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个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一百倍以上,以身体比例来说,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的上面罩一个玻璃罩,跳蚤跳起时由于受到了玻璃罩的限制。
连续多次后就会改变跳跃的高度以适应环境,于是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被动改变自己的高度。
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经无法再跳了。
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但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爬蚤”。
这一只实验室里跳蚤的命运,难道不是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命运吗?跳蚤由跳跃王者变成爬蚤的过程,难道不是人类由国王变成奴隶的过程吗?那一个限制了跳蚤的玻璃罩,难道不是束缚了人类本性的欲望之罩吗?其实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欲望这个无形的玻璃罩里。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本能,束缚自己本性。
久而久之,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能跳跃的高度,也忘记了自己本来拥有国王的尊严。
12
所以,归根结底,不管是中国的商纣王、隋炀帝也好;还是欧洲的尼禄、卡力古拉也罢。他们这些人,虽然身为国王。但在精神上恐怕只是一个囊空如洗的乞丐而已。也就是说:
那些生活在监狱里的罪犯,并不是从他们被抓进去的那一天才开始失去自由的,而是在监狱之外,他们就已经把自己的心囚禁在欲望的玻璃罩里了。
这就是为什么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却无法跳出五指山的根本原因。因为在《西游记》一书中,
“五指山本质上就是五欲山,代表欲望之山。”⑥
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唯独跳不出欲望的手掌心。这不是偶然,这是必然。这也正是我们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
13
庄子放下了名利权,斯宾诺莎放下了名利权,被卢承庆考评的那个官员同样放下了名利权。所以他们三人才能从欲望的“五行山”下逃出来。因为当“名利权”这三个人质对你不重要的时候,欲望是无法绑架他们对你构成威胁的。可是,名利权对于我们凡夫俗子来说太重要了。为了他们三个人,我们做出了跟浮士德一样的选择。跟魔鬼签订契约,将灵魂作为筹码抵押。没有了灵魂的我们,失去了重量。
从此被压在了“财色食名睡”的五指山下,直到忘记了自己的本能,患得患失。
面对“宠”的时候,仿佛富贵加身,做梦都会笑醒;
面对“辱”的时候,仿佛大患临门,做梦都会吓醒。
只要我们还生活在欲望的手掌心里,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做到宠辱不惊。除非有一天,我们不必再为自己的身体服务。也就是说:
无身。
那么,无身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下一节继续解答!
【参考资料】:1、《旧唐书·卢承庆传》
2、《庄子•逍遥游》
3、《斯宾诺莎书信集·第48封》
4、《幸福之路·嫉妒》
5、《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6、《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怠惰)为五欲。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