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U20女排赛场,天津青年队的姑娘们垂头丧气走下球场的画面,让多少老球迷红了眼眶。
4月22日前后,这场天津与福建的关键战里,天津队以16-25、23-25、17-25被福建三局横扫,全程没打出半点“天津女排”该有的气势。
要知道,天津女排可是国内排坛的“金字招牌”,从老女排到成年队,“一传稳、防守硬、拼劲足”的标签刻进了基因里,咋到了青年队这儿,就像被抽走了主心骨?
这场惨败,暴露的不只是比分差距从现场表现看,天津青年队的问题太扎眼。
队员们身体条件明明占优——参考近期资格赛数据,天津队首轮3-0轻取内蒙古,次轮虽未提具体对手但三轮后积6分提前晋级(据4月21日赛事报道),说明身体天赋和基础技术并不差。
可真到了硬仗,她们却像被“冻住”了:一传飞、小球乱,防守漏球时互相低头,得分时也不见击掌鼓劲,连场边教练的战术布置都像“石沉大海”。
反观福建队,沈芒指导带的队伍全程笑意盈盈,一传稳得像“粘了胶”,防守起球后立刻组织快攻,连丢分都喊着号子互相打气。

老球迷们翻出2013年全运会天津青年女排的录像——那会儿的姑娘们落后10分还能追回来,每救起一个球都吼得震天响。
如今的青年队,缺的哪是技术?
是“天津女排精神”里最核心的“拼劲”和“凝聚力”。
有现场观众说:“看她们打球,就像一群人各打各的,完全没拧成一股绳。”
问题出在哪儿?青训还是教练?要找根源,得从青训体系和教练团队看。
天津女排的成年队能长盛不衰,靠的是“老带新”的传承:魏秋月、李盈莹这些名将,当年在青年队就跟着老教练学“每球必争”的劲头。
可现在的青年队,似乎断了这根“精神纽带”。

有业内人士透露,近年天津青年队更侧重身体条件筛选,却忽视了心理素质和团队文化培养——比如赛前动员总强调“必须赢”,反而让姑娘们背上包袱;训练里只练技术,不练“落后时怎么咬牙”的抗压课。
再看对手福建队,沈芒指导的作用太关键了。
这位带过世青赛冠军的教练,把“快乐排球”理念融进了青年队:训练里设置趣味对抗赛,输了的队伍要给赢的唱队歌;比赛时鼓励队员“放开打,失误了我来扛”。
所以福建队员场上笑得灿烂,失误后击掌的动作比得分还积极。
而天津青年队目前的教练组,更像“技术监工”,场边喊的多是“注意手型”“别漏球”,鲜少听到“别怕,我们一起顶”的鼓励。
请沈芒?这或许是破局关键全运会后,沈芒与福建的合约到期,这对天津来说是个机会。
当年王宝泉指导带天津女排时,就特别注重“精神属性”培养,现在的青年队太需要一个既能抓技术、又能捏合团队的“灵魂教练”。

沈芒的成功不是偶然——他带的青年队,连续三年全运会资格赛保持不败(据4月22日赛事战报),靠的就是“技术+心态”双管齐下。
如果天津能把他请过来,或许能给青年队“换血”:比如把“每球必争”的训练细化成“落后5分怎么追”的专项课,把团队凝聚力变成“每天加练后一起吃包子”的小习惯。
当然,这事儿急不得。
天津女排的底蕴还在,青年队里也有好苗子——比如从黑龙江引进的路晶,力量和弹跳在资格赛里已经崭露头角(据4月22日球员分析)。
关键是要把这些苗子“种”在正确的土壤里,让“天津女排精神”从口号变成每个队员的本能反应。
散场时,有位白发老球迷攥着褪色的天津女排围巾说:“输球不可怕,怕的是丢了那股子劲儿。当年我们看老女排,哪场不是咬着牙拼到最后?”这话戳中了无数人的心。
全运会只是起点,天津青年女排要走的路还长,但只要找回“魂”,那些被对手横扫的比分,终会变成未来崛起的注脚。
毕竟,真正的“天津女排精神”,从来都不是赢在起跑线,而是跌倒后能更快爬起来,跑得更稳、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