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三国那个时期,各方势力相互争夺霸权,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而每一位英雄人物的命运背后,其实都有着众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那当中,蜀汉的军师庞统、名将魏延以及主公刘备,他们三者之间那种微妙的君臣情分,最能够体现出那时纷繁复杂的人心世界。
【一、东吴才子庞统心怀试探投奔蜀汉】
在蜀汉刚刚建立的时候,有个年轻且相貌堂堂的军师叫庞统。此人才能非凡,和那时早已声名远扬的诸葛亮并驾齐驱,被称作“凤雏”。只因为东吴内部存在派系争斗,庞统没能受到重要任用,于是他便离开东吴,转而投靠了当时正在积攒实力的蜀汉之主刘备。
庞统曾为孙权效力,可他自恃才华,在东吴觉得特别郁闷。东吴这边比较崇尚武力,庞统这种文绉绉的书生模样,老是遭人轻视。有一回,庞统给孙权出主意,说要用计谋让东吴和西川刘璋之间产生嫌隙,然而这提议却被孙权手下的武将黄盖当场否定:“老弟,干啥要用这些虚头巴脑的话呢?咱大军直接压过去,靠武力取胜,那才是最干脆有效的办法!”
庞统气得咬牙切齿,可到底没吭声。为啥呢?在东吴这地儿,要是在言语上把黄盖这样的猛人给得罪了,那自己没准儿立马就得玩儿完。
打那以后,庞统对东吴是满肚子意见。他这人变得疑神疑鬼的,性格也孤僻起来,成天把自己闷在屋里看书,跟人来往那是少之又少了。
这会儿,刘备给庞统来信,邀他加入蜀汉。庞统一开始有些拿不定主意,可随后一想,刘备这般举动,估摸是瞧上了自己的本事,这不正是自己实现理想的绝佳契机嘛!就这样,庞统离开了东吴,朝着西边出发了。
不过呢,庞统对刘备还是留了个心眼儿。毕竟自己就因为那么一面之缘,就轻轻松松地投奔了刘备,着实有些不太慎重。刘备这人到底咋样?他手底下的人是不是真能看重自己?这些事儿啊,都还说不准呢。
于是,庞统在心里暗自琢磨,得想个办法试探一下,瞧瞧刘备到底值不值得自己去托付。
【二、庞统两次试探均看清刘备真面目】
建安十六年的时候,刘璋派人来迎刘备,想要双方军队联合起来对付张鲁。这时候,庞统积极地站了出来,提议刘备借此机会把刘璋的益州给吞并了。
这一计谋,着实让刘备犯起了嘀咕。毕竟,刘璋对于初到蜀地的自己来说,势力不容小觑,着实得仔细琢磨一番才行。
于是刘备让庞统仔细讲讲这个计策的好与坏。庞统滔滔不绝,言辞尖锐。他表示,刘璋这做法简直就是把狼招进家里来。说联手对付张鲁,那不过是个幌子,其真实意图是想借别人的手除掉蜀汉的势力。要是刘备不先下手为强,恐怕过不了多久,自己在蜀地就得摇摇晃晃,站不稳脚跟了。
刘备皱了皱眉头,思索了一小会儿,说道:“你讲的不无道理,不过我到蜀地的时间并不长,刘璋在这儿挺得民心的。要是冒冒失失就去攻打,没准会引得本地百姓反抗呢。咱们的实力还得花些时间来培养,这样才能慢慢获得百姓的信任。”
庞统听了这话,在心里暗暗点头。他原本就是打算试探一下刘备是不是有喜好打仗的心思,瞧见刘备确实没有轻率地采取行动,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没过多久,刘备和刘璋翻了脸,庞统由此获得了又一次考验刘备的机会。
他给刘备出了三个主意让其挑选:其一,派小股队伍去偷袭刘璋;其二,佯装要回荆州,趁机绑了刘璋的名将;其三,逐步削弱刘璋的实力。
庞统原本以为刘备会挑那第三个最为稳妥的计策呢。没成想,刘备连想都没多想一下,一把就抓住了第二个计策,说道:“行!就这么着了!朕觉得这个计策不错,你赶紧去筹备,可别出啥岔子!”
庞统当场愣住了。他着实没想到,刘备会这般毫不迟疑地采用自己那明显狠辣的计谋。原来,刘备平日里那温文尔雅的模样背后,藏着一颗冷酷的心。
您猜怎么着,那计策没多久就开始实行啦!刘备让庞统佯装要回荆州,半道上呢,把刘璋手下那有名的猛将给绑了,就这么着,顺顺当当把成都给占了。
拿下成都后,刘备大摆宴席来欢庆胜利。瞅着刘备举杯开怀畅饮,庞统再也压制不住内心的火气了。
他算是瞧明白了,刘备哪是什么仁德之君啊,不过是表面上装得挺和善文雅罢了。
【三、魏延对恩人刘备忠心不改】
魏延和庞统都是荆州人,打小就是铁哥们儿。想当年,魏延那可是把自己的安危抛到了脑后,打开城门让刘备进了襄阳城,打这以后,刘备就把他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后来魏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前往蜀地投奔了刘备。就因为这一举动,魏延在老家那儿成了个匆匆过客,甚至还有人在背地里说他是为了谋求权位才把荆州给卖了。
有一回,魏延回老家探望亲人,在经过集市的时候,没想到被几个小时候的伙伴给冷言冷语地嘲讽了一番。
“那不是魏延嘛!听说你去蜀地投奔刘备啦?是不是当官当得威风得很呐?”
“哎呀呀,家乡都不被当回事儿啦!跑那么老远的地方去当官!”
魏延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本想发作一番,但还是强行把这股火气压了下去。
他心里明白,自己决定离开家乡肯定会被人误解,可当下局势已定,终归是无法挽回了。想当初,要不是刘备收留了自己,就凭自己的那点出身,能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还真不好说呢。
想到这儿,魏延只是淡淡地瞅了几眼,便上车走了。他心里明白,就算全天下的人都错怪自己,刘备对自己的赏识和恩情那才是最为关键的。只要自己还能给刘备效力,别的啥都不算事儿。
所以呢,在宴席上庞统批评刘备的时候,魏延心里那叫一个别扭。他清楚庞统是为了他好,想让他早点看清刘备到底是啥样的人。可魏延呢,就是没法儿信,也打心眼里不愿意信。
在魏延看来,刘备那可是自己的大恩人,是位仁德的贤明君主。任凭庞统怎么费尽口舌地劝说,他都坚决不改自己的念头。
【四、刘备表面功夫做足 魏延依然效忠】
庞统发觉魏延根本没把自己的劝告当回事,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他在表面上跟刘备看似相处融洽,可实际上,他心里早就把刘备的真实模样看得透透的了。
过后,刘备仔细琢磨了一番,无缘无故地去得罪一名自己的心腹大将,着实不是个好办法。于是,他马上派人去请庞统回来入座,声称这一切都只是个误会,期望庞统别往心里去。
庞统心里跟明镜似的,刘备这明显就是在敷衍了事,不过为了大局着想,也只好挑些不太重要的方面说。这会儿他就故意装出一副单纯的样子,接受了刘备的说法,还说自己确实说话太快,希望刘备多多包涵。
两人总算和好了,旁人也没再揪着这场争吵不放。可只有这俩当事人心里清楚,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心结,而且很难解开。
没过多久,庞统在一场战斗中意外身亡,年仅三十六岁。刘备对他的离世深感悲痛,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不过这多少有点做样子的成分。
魏延依旧跟在刘备身边做事。刘备还在世的时候,他们俩相处得特别融洽。刘备还常常在众人面前夸赞魏延的功绩,以此表明自己当初收留魏延这个决定是没错的。
每次刘备当众夸赞魏延的时候,魏延那脸上啊,满是骄傲与欢喜。他越发觉得,自己识人的本事不赖,刘备实实在在是个仁德之主呢。
【五、错失庞统忠告魏延难逃一死】
后来啊,蜀汉的大都督诸葛亮多次挥师北伐中原。到了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身患重病,心里也明白自己怕是时日无多了。
他把率军断后的重要任务交给了魏延,然而这时手握大权的杨仪却想要魏延去攻打城池。
魏延这人吧,老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对杨仪早就不满意了。他觉着自己的功劳可不比杨仪少,理应得到更高的地位才对。而这会儿对他指手画脚的杨仪,那更是让他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杨公瑾啊,咱都是先主的老部下了,能有今天这局面那可不是碰运气碰来的。先主在的时候,可没像你这样难为过我。你一次又一次地瞧不起我的本事,你让我咋能让众人服气呢!”
杨仪嗤笑一声,道:“魏将军连军令都不肯听从,难道就不怕被人指责触犯国法吗?你我皆是蜀汉之臣,理应各尽其责,你哪来的资格揣测先主的意图?你今日这一番胡言乱语,已然构成了谋反的大罪!来人啊,把魏延给我拿下!”
魏延万万没料到杨仪会这般曲解他的意思,顿时火冒三丈:“杨仪,你这是污蔑我!我为刘备拼死拼活了这么多年,何曾有过一丝一毫的谋反念头!我今儿个就回成都面见陛下,我倒要看看你还能玩出啥花样!”
说完,魏延打算离开,可没想到杨仪早做了打算,没一会儿就把魏延囚禁了起来,没过多久,就给魏延安上了“谋反”的罪名,将他杀了。
有人讲,魏延被押往刑场之时,嘴里还念叨着:“主公,您咋不在呢?”他这辈子都没整明白,自己最为钦佩的主公,居然也会有不仁义的地方。
要是当初能把庞统的劝告听进去,魏延也许就能早点看清刘备到底是啥样的人,早早另找别的出路了,也不至于最后这么惨。
【六、关怀之心方能化解误会】
魏延最终落得悲剧结局,庞统是不是也得为此承担一部分责任呢?
庞统并非毫无私心,他对刘备进行试探,想要寻觅到一位堪称完美的主公。然而,身处那个动荡的乱世,又哪会有什么毫无瑕疵的圣明君主呢?刘备说到底也只是个平凡之人,不可避免地会存有一些私心。
得说庞统这人太理想主义了,还特别固执,结果就没把人性的复杂当回事儿。他本来是打算给魏延提个醒儿,可压根儿就没站在魏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魏延打心眼里最钦佩的人那就是刘备,庞统想让他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情谊都给否定了,这着实太困难了。说不定啊,要是庞统能多点耐心,采用那种逐步推进的办法,使魏延慢慢地察觉到刘备存在的不足,那最后的结果也许就不是这样了。
【结语】
这不禁让咱们现代人陷入深思。身为朋友,得有颗关怀别人的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唯有以温和体贴的态度,消除误会,才能够触动他人内心,让团结友爱的情感得以彰显。
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尽相同,可平和地交流沟通,远比激烈地对立对抗更容易消除误解。我们也该拥有广阔的胸襟,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偏见,这样才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