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准确说出隋朝建立、统一全国的时间、人物、都城等关键史实,清晰阐述隋朝统一的背景、过程及意义,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
熟练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起止点、连接水系以及长度等基本情况,深刻理解大运河在加强南北地区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和分析历史影响的能力。
清楚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创立过程,准确概括科举制在古代选官制度变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时及后世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增强分析历史制度的能力。
全面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包括隋炀帝的统治举措、社会矛盾激化等情况,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事件兴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隋朝历史发展脉络,锻炼提取有效信息、解读史料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围绕大运河影响、科举制利弊、隋朝灭亡原因等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提升合作探究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借助时间轴、地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隋朝历史事件顺序,强化时空观念,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隋朝统一顺应历史潮流,体会国家统一对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感悟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珍视历史文化遗产。
使学生理解科举制蕴含的公平竞争、唯才是举理念,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激发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隋朝统一全国及采取的巩固措施,它是隋朝后续发展的基础,对理解隋朝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极为关键。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大运河作为隋朝标志性工程,在促进南北联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影响深远,是隋朝历史重要内容。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其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意义重大,改变了选官格局,对古代社会诸多方面产生长期且深刻影响。
2.教学难点
深入剖析隋朝灭亡的复杂原因,涉及隋炀帝多方面统治举措及复杂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需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全面、辩证分析理解。
透彻理解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机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其权力变化及对封建统治秩序影响存在一定难度,需结合实例深入浅出讲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隋朝历史基础知识,清晰阐述重难点内容,确保学生全面准确认知课程内容。
2.史料分析法,引入诗词、史书记录等多样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论从史出”思维,增强对历史事件理解深度。
3.问题引导法,设置由浅入深、富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深入探究隋朝历史关键问题。
4.小组合作探究法,针对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各抒己见,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团队协作与自主探究能力。
5.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历史情境,增强学习趣味性和历史代入感。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展现隋朝大运河风貌的视频片段,视频中有船只在宽阔的河面上穿梭,两岸风景不断变换等画面,同时朗诵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朗诵完后,微笑着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视频,听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呀?你们想不想知道隋朝除了大运河之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的故事呢?”
学生活动:学生们被视频吸引,看得很认真,听完朗诵后,开始小声交流讨论起来,随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大运河看起来好壮观呀,不过诗里好像说隋朝灭亡和它有关系呢。”有的学生回答:“我想知道隋朝是怎么修建大运河的,还有隋朝这个朝代是怎么出现的呀。”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视频直观展示大运河,结合古诗营造浓厚历史氛围,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隋朝相关历史内容,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30分钟)
1.隋的统一(8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简单画出南北朝时期的地图轮廓,标注出北周、陈朝的大致位置,用不同颜色区分开,然后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地图,说说隋朝建立前的政治格局是怎样的呀?”等学生回答后,接着问:“那杨坚是怎么一步步建立隋朝的呢?隋朝又是怎样统一全国的呢?统一之后又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寻找答案,并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地图,认真阅读课本后,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隋朝建立前,北方是北周,南方是陈朝,两边是对峙的状态,是分裂的局面呢。”另一位学生接着回答:“杨坚本来是北周的外戚,在北周末年的时候掌握了大权,然后在581年就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把都城定在了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还有学生补充道:“589年,隋文帝派军队灭掉了陈朝,就统一了全国啦,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呢。统一之后,隋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了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呢。”
设计意图:通过在黑板上画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隋朝建立前的政治格局,培养时空观念。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梳理隋朝统一相关史实,锻炼归纳总结历史事件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隋朝统一及后续巩固措施的重要意义。
2.开通大运河(10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大运河详细的地图,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清晰地标出大运河的中心洛阳、北抵的涿郡、南至的余杭以及连接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同时把各段运河名称也标注出来,然后提问:“同学们,看着这张地图,大家想一想,隋炀帝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开凿大运河呀?大运河的具体情况,像起止点、连接的水系以及它的长度等都是怎样的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运河开通后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
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观察地图,结合课本内容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分组讨论时,各小组成员热烈交流看法。讨论结束后,每组代表依次发言。有的代表说:“老师,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呀,这样方便他统治全国,让南北之间物资运输更便利呢。”还有的代表说道:“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呢,规模可大了。”在说大运河影响时,有小组代表回答:“大运河开通后,南北地区物资交流更方便了,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不同地方的人往来也增多了,文化交流也更频繁了,还让沿岸的城市慢慢繁荣起来了呢。”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展示的详细地图,帮助学生清晰直观地掌握大运河概况,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开凿目的,培养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大运河影响,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探究与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运河的重要历史价值。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8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先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的现象,举例说:“同学们,像当时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些世家大族,他们的子弟不用有什么真才实学,光靠家族门第就能入朝为官,可那些出身低微但很有才华的人却很难有机会呀。那大家觉得这种选官制度合理吗?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地方呢?”引导学生思考后,接着问:“那隋文帝和隋炀帝针对这种情况做了什么改变呢?科举制的创立又有着怎样重大的影响呢?”邀请不同学生分别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听老师讲述,积极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一位学生说:“老师,这种只看门第的选官制度太不合理了,好多有才能的人没办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国家也不能选拔到真正有用的人才,对国家发展不利呀。”另一位学生回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那种不合理的选官制度,开始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隋炀帝的时候,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了呢。”还有学生补充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可重要了,它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不管出身好不好,只要有才学就能当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政了,而且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呢,后来一直用了一千多年,对中国古代影响特别大。”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旧选官制度弊端引出科举制创立背景,以问题引导学生梳理科举制创立过程及影响,让学生理解其在古代选官制度变革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制度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4.隋朝的灭亡(4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隋炀帝巡游时乘坐龙舟的奢华图片以及农民辛苦劳作的对比图片,然后提问:“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大家能看出隋炀帝是怎样一位皇帝呀?那隋朝灭亡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们仔细观察图片,联系课本中关于隋炀帝统治举措的描述,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老师,从图片能看出来隋炀帝很奢侈,他巡游坐那么华丽的龙舟,肯定花了好多钱,还得好多人伺候呢,感觉他不怎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还有学生回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搞了好多大工程,像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还多次去巡游,又三次征辽东,征发了好多劳动力,老百姓都没法正常种地干活了,生活太苦了,所以大家就起来反抗,最后隋朝就灭亡了。”
设计意图:运用对比鲜明的图片,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统治特点以及隋朝灭亡原因,让学生明白统治者施政行为对国家命运的重大影响,培养从现象看本质、分析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隋炀帝身边的谋士,面对当时隋朝的情况,你会给隋炀帝提出哪些建议来避免隋朝走向灭亡呢?”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讨论完后,派一名代表来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在各小组讨论时进行巡视,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们分成小组,围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小组代表说:“老师,我们觉得应该减少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频率,先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等国家更富裕了再慢慢去做那些工程。”有的小组代表提出:“可以多听听老百姓的意见,不要总是征发那么多劳动力去打仗或者搞工程,要关心百姓的生活,让大家都能安居乐业,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农民起义了。”还有小组代表说道:“在选官用人方面,可以选拔一些真正关心百姓、有能力的官员,让他们去管理地方,这样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也能缓解社会矛盾呢。”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和小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隋朝灭亡原因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协作与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提问:“同学们,咱们这节课学习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谁能来说一说隋朝统一的过程、大运河的概况、科举制的影响以及隋朝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呀?”请几位同学分别回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梳理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强调重点内容,并在黑板上简单板书,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学生活动:学生们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主动举手发言,回顾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对隋朝历史发展各方面内容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对隋朝历史有整体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2分钟)
教师活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课后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项作业。第一项,制作一张隋朝历史大事年表,把本节课学到的隋朝重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出来;第二项,写一篇小短文,谈谈你对隋朝大运河的认识,字数在300字左右。希望大家认真完成作业哦。”
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记录下作业要求,明确作业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大事年表作业,培养学生整理历史资料、梳理历史脉络的能力,强化对历史事件时间顺序的把握;写关于大运河认识的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大运河的历史意义等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书面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情境导入、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动探究隋朝历史知识。在探究新知环节,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培养了多种能力。不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讨论效率不高,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今后需进一步加强组织引导,确保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另外,对于一些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像科举制对中央集权的加强作用,尽管结合实例讲解,仍有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后续教学可补充更多通俗易懂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持续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更扎实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