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李玲钰,她戴着一副眼镜,头发简单扎个马尾辫,笑意盈盈,和大多数川妹子一样。如果不是聊起工作就停不下来,不熟悉她的人或许难以想象,她带出来的这支“娘子军”无数次在外场机库守护战机,不论寒暑、不分昼夜,一干就是好几天。
李玲钰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中国航空工业成飞飞机电缆首席操作技师。从成飞飞向天空的每一架战机身上,都有由李玲钰及其团队所制造、检测和排故完成的飞机电缆来完成“神经信号的传输”。可以这么说,她们就是战机“神经系统”的专科“医生”,从生产、交付到维修、维护,随叫随到。
二十年来,李玲钰以专业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不仅在飞机电缆工作领域实现了多项技能创新,而且培养了一支不论在哪里,都能打硬仗、敢打胜仗的强韧之军。

2025年,李玲钰荣获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她说: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战机‘神经系统’更加灵敏矫健,把自己的人生与祖国的航空事业紧密关联,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
走出大山,“咬定青山”要读好书
李玲钰的家乡在四川巴中的山区里。在她出生的年代,这里是全国出名的贫困地区。
李玲钰和妹妹从小就知道,家中经济条件有限,但这并没有打击她们奋发学习的决心。封闭的大山里,难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李玲钰还记得,当时总有亲戚乡邻来“好意劝告”:“两个女孩子,少读点书,早点嫁人,才能更好地帮衬家里。”但即使在这样的氛围中,在送姐妹俩读书这件事上,李玲钰的父母从没犹豫过。虽然他们不曾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但一直用行动支持着她的学业。李玲钰还记得,中学每学期的学费是500元,超出了当时普通农村家庭可负担的范围。为了交学费,父亲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母亲则留在家中,一边操持家务,一边照顾姐妹俩。
但这样的条件,不但没有让李玲钰放弃,反而激励她更加奋进。年幼的她并不知道山的外面有什么,但她知道,能够改变命运、改变家庭境况的只有自己。她自小立志,一定要好好读书,走出这片山区。后来,李玲钰考上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成航院”),自此开始了与飞机结缘的人生历程。5年后,成绩优异的李玲钰通过校园招聘,进入成飞,一头扎进了为飞机制造“神经系统”的工作中。

从巴中山区,到大城市的大企业,年轻的李玲钰只有一个念头:我终于可以挣工资了,能给父母减轻负担了!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做好,要对得起师父、同事和父母……
健康的“神经系统”源自无微不至的“关怀”
电缆线束作为飞机的“神经系统”,遍布飞机全身各个部位。一旦中间任何节点连接不畅,就会导致信号传输出问题,导致一些部位“不听指挥”。但这项工作,并不是普通人想象中“用绝缘胶布接电线”那么简单。
李玲钰介绍道,飞机所用电缆线束有粗有细,规格、标识各有不同,尺寸极小,通常会直接打印在线束上。各个分支线束也各有代号,很多代号十分相近,稍不注意,就会连接错误。在连接过程中,还需要压接,再通过连接件连接线束,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失误。

面对在连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李玲钰严肃起来:
“一旦出错,中间的连接件就报废了;线缆虽然有余量,最多也只能修剪两次,如果错的更多,这根线就要报废。此外,压接环节也要注意,通常电缆压接后的痕迹是肉眼不可见的,难以通过破坏性试验来确认,只能通过科学流程、技术规范来保证……所以,这份工作需要很强的责任心。”
李玲钰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状态:“上班的时候我们一般不聊天,每个人都非常专注。因为聊天就会分神,就可能用错工具、用错档位或者选错零件,甚至连水都很少喝,因为工作状态一旦被打断,犯错的概率就很高,这一点我们是有数据统计的。”

除了高度专注外,不分昼夜进行保障,也是他们团队的常态。作为专科“神经系统医生”,在生产制造之外,李玲钰所在团队也要负责对每一架飞机的“神经系统”问题“诊断”和“治疗”;进而,还包括每一型飞机的优化、设计和测试工作。
按照作业要求,电缆工作必须在断电环境下进行。而制造、检测、保养和维护等环节,其他系统的大多数工作却要在通电环境下完成。因此,为了不影响生产计划,李玲钰及其团队常常需要在其他系统完成工作后再进行,往往需要晚上作业。
“飞机一断电,我们才能开始工作。有时候干到后半夜,实在困了,就靠着工装的架子和梯子休息一会儿。中途,大家相互递送工具,可以起到相互监督、提醒的作用,保证工作高效高质。”
此外,更多的工作都是在濡湿的盛夏或酷寒的冬夜,守在或密不透风,或寒如冰窖的外场环境中完成。
一次,电缆制造团队收到一项紧急排故任务,李玲钰立刻带领团队奔赴外场。为了尽快实现修复,每个人都在狭小的舱位中专注工作。一些人,手被保险丝划破,一些人,手被夜风冻得蜷缩不了……但大家都不曾停下手中的工作,熬过了一个寒冷的夜,经历了两次夕阳的照拂,在32小时不眠不休之后,导通工作终于完成。在细微之处,通过提质增效拓未来。
自从干上了这一行,在日常工作之余,李玲钰经常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提升工作准确度并且检测工作质量?
通过千百次试验实践,李玲钰发明了“李玲钰屏蔽线剥线法”,实现了导线外绝缘层的快速剥离。同时,她积极探索、试验引入了多种技术和工具,支持飞机电缆相关工作的提质增效。

李玲钰感慨道,从2005年工作至今,电缆线束工作的相关技术和工具已经实现了极大提升;数字化工具和环境的塑造让她们如虎添翼。在电缆线束制造环节,从最早的人工操作,到现在自动打孔、连接和导通设备,在极大节省人力的同时,也保证了前后工作的无缝、准确衔接。检验环节也如此,“还记得刚工作时,在压接环节,只能依靠光学放大镜检验;现在,我们已经用上了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能达到百倍、千倍量级。”李玲钰说。
而这些变化还体现在队伍建设中。“李玲钰巾帼标兵创新工作室”摒弃传统的“一带一”模式,通过选拔优秀培训师,开发培训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升级,通过 “标准化”流程,实现对新员工的快速培训和技能迅速提升。

今年,是李玲钰从事电缆线束工作的第二十年。从山区孩子,成长为飞机“神经系统”领域的专家,李玲钰正在将自己强韧、乐观的性格底色,通过电缆工作,赋予新时代航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