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收到一封来信,连夜叫来周世钊:这件事只能拜托你了

灵巧饭团 2024-12-14 12:55:06

1949年的长沙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开国大典的喜讯传遍大街小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人群中,一位身着朴素长衫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罗元鲲,是一位年近古稀的历史老师。

此刻,他内心既激动又感慨,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主人了,可他的一些老同事,日子还过得紧巴巴的。

旧社会,教师这职业说得好听,可实际上清贫得很。

罗老先生想到了曾经担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的张干,家里人口多,负担重,生活艰难。

他还想到了已故的国文老师袁仲谦的遗孀戴常贞,七十多岁的人了,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这些老同事,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如今却生活如此困苦,罗老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

思来想去,罗老先生决定给一位在北京的学生写信,说说这些老教师的难处。

这位学生可不一般,他就是毛主席!

当年,罗老先生在湖南一师教历史,毛主席正是他的学生。

时光倒回到1913年,那一年,罗老先生来到湖南一师任教,恰好毛主席也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预科班。

一年后,四师并入一师,罗老先生便成了毛主席的历史老师。

罗老先生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对毛主席的影响很大。

毛主席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对罗老先生的历史课更是听得津津有味。

罗老先生在课堂上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时,特意在黑板上写下“自食其力”四个大字,并告诉学生们:“要吃饭,得流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都不是好汉。”这四个字,深深地印在了年轻的毛主席心中。

罗老先生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他生活简朴,粗衣布鞋,出行从不坐车,更不坐轿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总是笑着说:“我不忍心坐在别人的肩膀上。”他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悲悯情怀的教育家。

如今新中国成立了,罗老先生本该高兴,可看到老同事们还生活在困苦之中,他心急如焚。

于是,他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信,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

信写好后,罗老先生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毕竟二十多年过去了,毛主席还记不记得他这位老师呢?

这封信能到毛主席手里吗?

在遥远的北京,一个深夜,毛主席的同窗好友周世钊突然接到毛主席的电话,让他立刻赶到中南海。

周世钊心里七上八下,连忙赶了过去。

到了毛主席书房,毛主席把罗老先生的信递给他看。

信上,毛主席做了很多标记,可见他对这封信的重视。

毛主席对周世钊说:“敦元兄,这件事很重要,总不能让老师们饿肚子吧。”他建议给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提供和机关干部一样的待遇,并重视老弱病残教师的生活。

周世钊非常赞同。

第二天一早,毛主席就写了回信,让周世钊带回长沙。

信中,毛主席表达了对老师的关怀,并请湖南省政府给予罗老先生、张干校长以及袁仲谦先生的遗孀生活上的帮助。

周世钊带着毛主席的亲笔信回到长沙,立刻找到湖南省委副书记王首道。

王首道立即安排人了解情况,并亲自登门拜访罗老先生,送去了救济粮和钱款。

同时,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湖南省政府对全省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做了妥善安排。

1952年9月,罗老先生接到通知,毛主席邀请他与张干校长去北京叙旧。

师生在中南海重逢,场面温馨感人。

毛主席感谢罗老先生写信反映情况,并说:“新中国刚刚成立,希望先生还能继续发现问题,请多多指教。”

午饭时,毛主席特意安排了几道湖南家常菜,让罗老先生倍感亲切。

临别时,毛主席还为罗老先生的居所题字“力食居”,并赠送了一些稿费,说是“老师教我写文章、讲话,这些稿费老师也该有一份。”

第二年,罗老先生因病去世,享年71岁。

“力食居”的匾额,成了毛主席与老师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

这段故事不仅感人至深,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教育和民生的重视。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毛主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点。

在百废待兴的年代,毛主席心系教育,关心教师的冷暖,体现了新中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人民的关怀。

这段历史佳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