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不仅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而且在绘画、教育、演讲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建树,最重要的是他成功养育了一对优秀的儿女。
儿子是哈佛大学博士、女儿考入哥伦比亚大学。
在书籍《超越自己》中,刘墉分享了给儿子的信,从这些信中我们可以悟得一些心得。
在学习、网络游戏、输赢上他是怎么告诉孩子的,我们又可以从中获得什么?看看有哪些可以用在自己的育儿中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父子的世界!
01
关于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轻则鸡飞狗跳,重则气到进了医院。
刘墉的儿子也有过学习方面的问题:早上不能按时起床,祖母得叫4、5次才能起来;在上学路上经常抱怨自己要到很远的地方上学……
他不能理解孩子的不满足,明明是他起床有人喊,上学有人送,为何还如此抱怨?
于是他开始反思社会现象,为什么孩子在高中成绩会好,到大一成绩就很差?
他发现,原来孩子高中时期住在家中,被逼迫惯了,每天回到家中,父母会盯着孩子完成所有的家庭作业。
来到大学后,无人再管,就“事事失了方寸,成绩一落千丈”。
学习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时间也是孩子自己的,理应孩子自己安排,却都被父母代劳。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会管理自己呢,怎么学得会何为自己的责任呢?
刘墉决定这样做:尽量不问儿子学校的进度,不叮嘱儿子去写作业,不催促他去弹琴……
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这才是父母要交给孩子的。
就像刘墉所说:“父母不能帮你走未来的路!”。
02
关于游戏
刘墉写信告诉儿子: 不可将假世界与真世界混为一谈,更不可将虚幻的价值观,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这是他发现儿子玩太多电脑游戏后,写给儿子的信。
儿子告诉他,这网络游戏不仅仅是一个游戏,而是一整个宇宙。
于是,刘墉把玩电脑游戏比作读小说、喝酒,沉醉其中固然能获得的快感,但虚构毕竟不是真实,长期沉迷反而迷失了现实中的自我。
小说、电脑游戏等都别人创造出来的,就算复杂到像个宇宙,但也不能与现实来比较。
现实中未来是未知的,需要不断探索,而虚拟世界则是人为预先设置好的,没有可比性。
其实,只要孩子明白一个游戏背后的底层逻辑,就不会太沉迷于其中。
告诉孩子:做什么事都有个度,懂得适可而止即可。
03
关于输赢
儿子参加了一场演讲比赛,但没能进入决赛,知道消息的刘墉决定和妻子一起去地铁站接孩子,他们想要鼓励孩子。
他问孩子比赛是输了还是没有赢?
孩子不明白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于是刘墉又问儿子:另外一场比赛是否还参加?孩子很坚定地表示当然参加,他告诉孩子:那这场比赛的结果就是没有赢,而不是输了。
他说:“一个输了的人,如果继续努力,打算赢回来,那么他今天的输,就不是真输,而是没有赢。相反,如果他失去了再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输了!”
从小给孩子灌输:输了一场比赛别怕,要输得起。
漫长的人生会有许许多多的比赛,只要你没倒下,比赛就是没有输,只是暂时没有赢而已。
养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用终身学习的心态与孩子共成长!共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国外大学就好了?国外才有几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