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遗体告别仪式,身覆党旗,妻女合唱《送别》,撒贝宁送花篮

涟年有娱乐 2025-02-11 16:25:13

导读

在2月10日的追悼仪式上,黄旭华的家人和朋友们齐聚一堂,唱着《送别》,那一刻不仅是对这位核潜艇之父的深切怀念,更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集体致敬。黄旭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在隐姓埋名中默默奉献,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立下赫赫战功,而他的家庭也因他的影响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想知道他是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找到平衡的?那就继续往下看!

2月10日,在武汉武昌殡仪馆举行了一场追悼仪式,众人对黄旭华表达了深切的怀念。

在追悼仪式上,家人齐唱《送别》,追悼气氛愈发浓厚。

黄旭华不仅在事业上兢兢业业,更在家风家教方面树立了榜样,值得社会广泛学习。

相信黄旭华的精神和遗志将会激励着他的女儿们在各自的领域继续为祖国贡献力量。

追悼仪式现场

黄旭华的追悼仪式于2月10日在武汉武昌殡仪馆举行。

当日,宾客云集,仪式庄重而不失温情。

殡仪馆外,前来送别的队伍排成长龙,人们手捧花束,脸上写满哀伤。

进入殡仪馆后,现场布置得十分庄重,遗像摆放在中央,四周摆放着花圈和花篮。

追悼仪式由武汉海军潜艇学院的党委书记主持,他代表学院对黄旭华进行了悼念。

紧接着,由黄旭华的同事、朋友和学生代表发言,他们分享了与黄旭华相处的点滴往事,以及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给大家带来的感动和影响。

仪式由黄旭华的三个女儿代表家属进行了发言,表达了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对父亲一生伟大事迹的感慨。

全场哀声一片,悲不可自已,大家都为这位核潜艇之父流下了眼泪。

追悼仪式结束后,大家依次向黄旭华的遗像敬献花圈和花束,以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

整个追悼仪式庄重而不失温情,让人感受到黄旭华对国家、对家庭、对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现场虽说庄重,但也不乏温情。

黄旭华并非是没有家人的孤胆英雄,而是有着深爱着他的家人,在事业和家庭中两者兼顾的优秀男人。

家庭有爱,事业更精

黄旭华有三个女儿,大女儿黄海燕为研究工程师,二女儿黄海鹰从事核动力事业,小女儿黄峻则在武汉广播电台工作。

这三个女儿各有千秋,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继承了父亲优秀的一面,为祖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黄海燕是父亲最得意的大女儿,从小就聪明伶俐、乖巧懂事,一直以来都非常讨黄旭华和妻子李世英的喜欢。

黄海燕长大后考上了武汉大学,在读研期间,她向父亲请教过一个问题:爸爸,您这么优秀,是不是觉得我当不上您的女儿?

这话虽说是玩笑话,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黄海燕心中对父亲事业的尊敬以及对父亲事业成就的不安和敬畏。

黄海燕在父亲的指导下,从事着科研工作,并且逐渐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她曾经在美国国家实验室进行过两年的学习和工作,这也是她人生中难得的宝贵经历,为她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黄海燕已经是研究工程师,而她的父亲也在追悼仪式上提到过她,并且十分欣慰地表示她已经学有所成。

二女儿黄海鹰与父亲志趣相投,她不仅对潜艇工作感兴趣,还对军事题材小说充满热情,并且曾发表过多部作品。

在一次采访中,黄海鹰曾提到自己从小就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一直以来都想从事与军事相关的工作,虽然是女性,但她也想成为一名勇敢的军人。

在潜艇事业中,男性占据绝大多数,女性从事这一行业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过人的能力和素质。

所以黄海鹰能够从事这一行业,并且取得成就也是十分不易的,也正如其父亲所说:一个人只要愿意为事业付出心血,就一定会有回报。

黄海鹰嫁给了一位潜艇军官,两人都是潜艇事业中优秀的人才,在婚姻生活中互相支持,在工作中更是齐心协力为祖国贡献力量。

小女儿黄峻选择的是传媒行业,她早年出国留学,在国外学习文化和语言,回国后进入武汉广播电台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作为一名播音员,黄峻将父亲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所展现出的热情融入到自己的节目中,她用声音传递着温暖、力量和激情,让听众感受到来自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无论是作为科研工程师、核动力工作者还是播音员,这三个女儿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将父亲所展现出的精神传承下去,为祖国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相信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做好自己所负责的一份事业,国家才会更加强大,而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幸福。

在这样一个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家庭氛围中,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就是一个家庭应有的模样,也是社会应有的样子。

一生隐姓埋名,只为国奉献

2月6日,被誉为东方大国核潜艇之父的总工程师黄旭华逝世,享年99岁。

作为东方大国核潜艇事业开创者,他不仅拥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无私奉献、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对于这样一位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核潜艇事业上的英雄,东方大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所做出的贡献。

黄旭华出生于1930年,他自幼聪明好学,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中毕业后,他毅然放弃考取大学的机会,选择参加抗美援朝,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

战斗结束后,他进入了沈阳军工学院学习。后来又调往大连造船厂工作,这也是他后来从事核潜艇事业的开始。

1960年,东方大国与前苏联签订了关于发展核潜艇技术的合作协议。在这个过程中,东方大国派出了一批技术人员到前苏联学习核潜艇技术,其中就有年轻的黄旭华。

这次学习让黄旭华看到了核潜艇技术的重要性,也坚定了他日后发展这一技术的决心。虽然这条路充满艰难险阻,但他依旧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只为东方大国能够拥有自主核潜艇技术能力。

东方大国自主发展核潜艇技术开始得很晚,而要想尽快掌握这一技术,就必须要有人放弃自己的生活、隐姓埋名地工作30年,一直到东方大国核潜艇技术成熟起来为止,这个人就是黄旭华。

1964年,东方大国第一艘核潜艇设计图纸完成,而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在1970年成功下水并进行测试,这就是东方大国第一艘094型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

这一切都离不开黄旭华的努力,他不仅参与了设计和建造工作,还承担着将潜艇送往试验水域等重任。可以说他是这一系列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没有他就没有东方大国自主核潜艇能力的发展。

自1965年起,黄旭华就开始了隐姓埋名生活。没有人知道他的家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家人是什么样子。他一出现就是几个月、一年甚至数年的身影,又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不允许任何人提及他的名字,也不允许任何人询问他的家庭。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的名字被提起,他就会引来很多关注,而这些关注都会影响到他的工作进度以及工作质量,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即使是将近30年的隐姓埋名生活,也没有让黄旭华退缩,他仍旧兢兢业业地投入到核潜艇事业中,只为了让祖国早日拥有自主核潜艇能力。直到1987年,东方大国第一艘核潜艇建造完成并正式加入海军部队,他才向组织提出辞去隐姓埋名生活的申请。

一经申请立刻被批准,从此以后,黄旭华不再需要隐姓埋名,他可以光明正大地生活在自己的家中,接受来自家人以及社会各界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结语

黄旭华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将家庭和事业完美结合的楷模。他的女儿们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正是他教育的最好证明。这样的家庭氛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追求。你们觉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才能做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支持哦!

2 阅读:291

涟年有娱乐

简介:涟年有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