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范,Fàn,起源单一、多民族姓氏,以封邑为姓氏。帝尧(又称唐尧,祁姓,名放勋,华夏族,帝喾之子,三皇五帝之一)长子丹朱(帝尧长子,棋圣,祁姓、刘姓二世祖)被虞舜(姚姓,又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东夷族,三皇五帝之一)封于刘国(今河北唐县),以国为氏称刘氏,十八世裔孙刘累(字华美,聚义公长子,刘姓始祖)为夏王姒孔甲(今河南开封人,不降之子,夏朝第14位国君)养龙(天降雌雄双龙于今河南临颍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刘累到此养龙7年),赐御龙氏。
刘累御龙
二龙死后刘累担心降罪,逃至今河南鲁山,后免罪,族人在商朝时称豕韦氏,周朝时称唐杜氏。周宣王姬静(今陕西省西安人,周厉王姬胡之子,西周第11位国君)时杀直谏大臣杜伯(祁姓,杜氏,字平浓,丹朱后裔,杜姓始祖),其子杜隰(xí)叔投奔晋国,担任士师(掌禁令刑狱,士姓始祖),以官名改姓士,杜隰叔曾孙士会(祁姓,士氏,名会,字季,谥武,称士季、武季,成伯缺之子,汉高祖刘邦先祖)担任晋国上卿、正卿中军将,受封于随邑(今山西介休),后又封至范邑(今河南范县),故又称随会、随季、范子、范会、随武子、范武子,后世子孙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尊士会为得姓始祖。
范姓始祖:士会
另有春秋时期楚国范地族群,瑶族、苗族、京族、满族、鄂温克族、彝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范姓等。
参考文献:《元和姓纂》: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
得姓始祖:范武子(士会)
发源地:河南范县
迁徙路线:
春秋时期,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荀瑶(姬姓,智氏,名瑶,又称智伯、智伯瑶,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灭范后,范姓族人有徙居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者,赵、魏、韩三家分晋后,范姓所食地归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字少伯,今河南淅川人,助越王勾践复国)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晚年定居在今山西运城。
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时期将领范明友(今甘肃定西人,大司马霍光女婿),任度辽将军,北击乌桓(又称乌丸,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有功,封平陵侯(今山东历城),霍光(字子孟,今山西省临汾人,霍去病异母弟)病逝后,范明友被削去兵权,担任光禄勋,地节年间,因大司马霍禹(霍光之子,皇后霍成君的兄弟)谋反,范明友在家中畏罪自杀,其大部子孙迁今河南南阳。
西晋的永嘉之乱(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司马炽,西晋灭亡),范姓族人有避战乱而迁往江南、安徽、甘肃者。
唐朝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叛乱造成官兵死伤30余万,唐朝国力大减、由盛转衰,也称天宝之乱),范姓族人有避战乱而迁往江苏、南京、福建者。唐朝咸通年间,范隋(今陕西彬州人,范仲淹先祖)任处州丽水(今浙江丽水)县丞,因战乱不能回乡,因此定居于今江苏苏州。
宋朝时期,福建范姓有移居到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范隋后裔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祖籍今陕西彬州,后移居今江苏苏州,政治家、文学家,任参知政事,推行改革,著《范文正公文集》等)去世后,葬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金、元南侵后,范仲淹裔孙纷纷外迁避难,嫡孙范正国开赴江西临川。明朝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
宋朝时期,范姓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苏,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陕西,四川为范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面对战乱和屠杀,范姓减少,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山东,浙江为范姓第一大省。全国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闽赣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历史名人: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家范宣子范匄(gài,祁姓,士氏,又为范氏,名匄,谥号宣,范文子士燮之子,军事家、法家先驱,著《范宣子刑书》,其子范献子范鞅架空晋国国君,使范氏成为晋国第一大世卿)、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lǐ,字少伯,今河南淅川人,任越国相国、上将军,助越王勾践复国,被史学界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商家鼻祖,民间称其“文财神”)、战国时期秦国相国范雎(jū,范且,字叔,魏国今山西芮城人,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助秦昭襄王嬴稷废宣太后芈月、逐穰侯魏冉,施行“远交近攻”策略,后杀白起)、秦末项羽谋士范增(今安徽巢湖或桐城人,项羽尊其“亚父”,鸿门宴中劝杀刘邦,后遭陈平使离间计愤离项羽,途中染病而死)。
剧照:范增
南北朝时期南齐南梁官员范缜(字子真,今河南泌阳人,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无神论者,著《神灭论》)。唐朝宰相范履冰(字始凝,今河南沁阳人,为武则天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等九千余篇,后代范仲淹)、宋朝著名画家范宽(又名中正,字中立,今陕西铜川人,“北宋三大家”之一,著《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祖籍今陕西彬州,后移居今江苏苏州,政治家、改革家,著《范文正公文集》,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字淳甫,又字梦得,今四川华阳人,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协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负责唐纪部分,学者尊其“唐鉴公”)。
范宽:《溪山行旅图》
清朝开国重臣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今辽宁沈阳人,政治家、谋略家,历仕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代帝王,远祖范仲淹,次子范承谟)、清朝围棋国手范西屏(又称西坪,名世勋,今浙江海宁人,“清代三大棋圣”、“清代围棋四大家”之一,著《桃花泉弈谱》二卷、《二子谱》、《四子谱》等),著名艺人范泽华、范伟、范冰冰、范玮琪、范逸臣等。
著名艺人:范伟
祠堂: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卢阳镇益道村三拱门范家村范氏家庙,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建筑面积907平方米,三进院落,门前有明代石狮,周边有中丞公祠和绣衣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范公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享堂,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由邑人知县韩泽倡议并主持修建,清朝道光年间重修,2006年重建开放,占地5000平方米,明清建筑风格,四进院落,祠前古槐为建祠时所栽,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邹平范公祠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黄羌镇坪岭村范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坪岭村范氏一脉相传为范仲淹后代,宗祠由海陆惠紫范氏宗亲出资合力建造而成,建筑面积557平方米,曾作为红二师后勤部使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粮库、仓库牛圈,宗祠中许多文物不幸被毁。
家规家训家风:
《告诸子及弟侄》,范仲淹(北宋):
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量,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汝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为好事,以光祖宗。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北宋):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奉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善根。
现分布:范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山东,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等地,其中河南分布最多。
常见单姓分布:范姓主要分布在河南
总人口:范姓约485万人,全国排名第59,在百家姓中位列第46。
范姓出自范邑(今河南范县),始祖范武子(士会)为帝尧长子丹朱后裔,主要发源于河南范县,范姓人才辈出,尤其文学家更是多如繁星。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所倡导的无私奉献、忧国忧民等优秀思想品格流芳千古,为后世官员之楷模,谥号“文正”(古代文人至高谥号)、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便体现了后人对其思想的高度认可。范姓在越南排名第四,约600余万人,比中国大陆范姓人口还要多。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