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推向全国时,蒋介石手下有一个人,重要到毛主席亲笔写信劝他投降。他是宁死不屈的黄埔学员杜聿明,我方战士直接打冲到他脸前,及时拦住了要自戕的他。
被关押数年,杜聿明出狱后依然清高傲气,当时不少人见到他这副态度,都怀疑此人是不是对毛主席不服气。
后来发生了一件小事,杜聿明留下了6个字评价毛主席,还劝告各位要牢记。他到底说了什么?这六个字是哪六个字?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正式学员,蒋介石用兵和毛主席最大的不同是,他更偏爱嫡系,而毛则主张用贤人,用能人。
抗日战争结束后双方展开长达五年的拉锯战,这五年里,杜聿明在国内称呼格外响亮,被叫做“穿着黄马褂”的国军将领。蒋介石对他是十分的倚重。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时,杜聿明率兵去了前线,但当时的国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刚开始打,就已经有不少他的下属投降。
开打不久后,黄维兵团被我军重重包围,为了更好的获取视野,杜聿明向远程工作的蒋介石表态,让黄维牵制,自己则带兵退出徐州去淮河边上伏击。
经过同意后,杜聿明起身出发,但行走到一半蒋介石突然变了主意,要求杜聿明前去濉溪口,但这一步,恰巧露出了破绽。
刚到驻军没多久,杜聿明一队就遭遇了突袭,整个营队人心惶惶,几天后这里被全面围攻,杜聿明拼死反抗但仍无法阻止伤亡,不得已只好再次致电蒋,要求调取白崇禧等人的兵力前来支援。
但等待他的,只有四个字“无军可调”。
杜聿明只能靠自己,蒋介石虽无法调兵但派了一个人来空降到这里出主意,此人就是刘峙,他带来的消息没有帮上忙,邱清泉和李弥自顾不暇,根本无法突围。
接下来的12天里,周围不断传来坏消息,黄维军团被尽数剿灭,而此时杜聿明周围也全部被死死围住,别说武器,就是连粮食也运不进来。
无水无粮,杜聿明手下的人想出了损招,将随军的马全部宰杀吃掉,没粮食就抢夺附近百姓的。
为了让杜聿明等人尽快投降,我军开启攻心战,在吃饭时广播让他们投降,并答应给口饭吃。又是十天过去,驻地始终无法突围,眼见将士们支撑不住,杜聿明再次请示调兵,但上面再次回复“除了增补弹药和粮食,别无他法”。
听闻这场战役十分胶灼,毛主席还亲自提笔写下了广播词《督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此时杜手下已不足二十万人,为了吃饭,每天都有人组队来到我军驻地投降。
为了让杜聿明尽快安全撤出,邱清泉还向蒋介石发送了假情报,谎称杜因病无法战斗,但杜聿明接到撤退指令时仍坚决表示,“要尽忠到底”。
双方僵持了两月多,杜聿明在100架支援的投放毒气弹飞机下进行最后突围。他手下的部队因此四散逃窜,杜聿明同伊副官几人成小队进入村庄。
但第二天天一亮,他们一行人就被我军巡逻士兵发现,伊副官几人见状纷纷掏枪自戕,巡逻战士眼疾手快,及时拦住了准备掏枪的杜聿明。
被活捉后,杜聿明仍然受到了我军的优待。功德林改造生涯一晃就是十几年。1959年,杜聿明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特赦的战犯,后来还被任命为政协文史资料的文史委员。
即便如此,杜聿明清高的态度仍受到不少人的怀疑。直到1973年,宋希濂同杜聿明一起,参观了韶山毛主席旧居陈列馆。
现场有两个馆,一个是国军,一个是解放军,在参观第一个时,大家兴致还都不错,互相回忆当年事,但在第二个展馆前,宋希濂有点不好意思进去,毕竟他们可是被打的那个。但杜聿明毫不在乎,拉着人就进去了。
里面除了当年的资料,还有不少毛主席排兵布阵的记录,杜聿明看着这些资料越发的入迷,从用兵到调动敌人、敌人揣摩,这些思路和当年他们的打法完全不同。
杜聿明看着这些陷入了沉思,脑子里不断对比着两军的风格,对过去不少战役都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启发颇多。
在看完这些陈列旧物后,杜聿明感慨良多,走出馆门时,他对着工作人员说“毛泽东是战神”。随后他又补充道:请一定把这句话留给后人,并且要牢记。
一旁的宋希濂也点头同意。
对着两位来说从抗日到内部战,很多大的战役都参加过,当年他们是最能直观感受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恐怖之处。
“用兵如神”这个词,毛主席生前也听过不少人夸赞,就连美国人在了解中国历史时,也觉得不可思议。当年“四渡赤水”一战,就让美智库无法想象,美国人曾多次使用兵推模拟当年四渡赤水,结果即便是开了上帝视角,也无法完美复刻出第二个结果,当年毛主席的指挥但凡有一个失误,四渡赤水就无法完成。
毛主席曾自谦的表示,自己连军校都没上过,还只是一个小学教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打仗,都是被国军给逼出来的“游击战”。
这虽然是自谦,可后来毛主席不断从实践中进步,还看了不少关于军事的书籍,深刻的研究过将理念和实践结合。直到现在,毛主席当年指挥的很多战役仍然是军事方面的经典案例。
网上有人评价称,别人是用兵就只是用兵,但毛主席不但用自己的兵,还能充分调动敌人的兵为自己的兵创造机会。
这种军事理念,如今还无人能复刻。
杜聿明对毛主席的评价,实在是一点都没有夸张,这样一位伟人,照亮了中国的方向,或许在杜聿明心中,早就已经改变了看法,直到参观完毛主席的旧居,才真正的表露出来而已。
参考资料:
《杜聿明将军》,侯镜如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