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陌陌晨菲
那人和被自己的女儿刘淑霞骂了一通后,一时气不过就离家出走了。她回到儿子家,却看到了满地的狼藉,那人和把灶头的锅碗瓢盆洗洗刷刷了一番,一边清洗一边嘀咕:
哪有这么个过日子法,怎么就像个猪圈一样。
那人和清洗完灶头,又拿起衣服,床单洗起来,一边忍不住骂起了儿子:
你看看,这得多少天没洗了,油亮油亮的,都有味儿。
那人和指桑骂槐,她骂的不是儿子,而是儿媳,儿子是孝顺的,但他夹在妈妈和老婆之间是为难的,所以当他要求自己来洗时,那人和是阻止和不满的:
行了行了,别沾手了,你是真没出息,媳妇儿坐在坑上嗑瓜子,你洗衣服,你不是上外边挣钱回来了吗?她在家里干啥啊?
看到那人和对待儿媳的态度,看到她嫌弃儿媳懒,我一瞬间就明白了,为什么王明中直到四岁了才被发现没有蛋蛋,而且发现他没有蛋蛋的不是他的父母,不是带他长大的姥姥那人和,而是医院里带王明中上厕所的一个医生。
当医生确诊了明中的确是没有蛋蛋时,医生第一句问话是这样的:
这孩子这么大了,之前你们没注意?
那人和慌张的摇头回答:
不懂啊,也不知道,没有什么别的不一样的地方。
那人和的确是不懂,先来看看她的身份,那人和原本是王府里的一个格格,因为爱上了一个书生,就和这个书生私奔了,而在她怀第二胎,也就是在怀刘淑霞的时候,那个书生就去世了,一双子女,是那人和一手养大的,所以那人和的一生,是苦命,封建和无知的。
明中是那人和一手带大的,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洗澡拉尿,都是那人和负责,刘淑霞和王宪平是很少管的,可想而知,当初那人和是怎么带大刘淑霞兄妹的,现在她就怎么带大王明中。
而且老人家带孩子,永远没有父母亲自带来得仔细,更何况那人和除了照顾明中的吃喝拉撒睡之外,她还负责起刘淑霞一家的卫生和饮食,要说不累那是假的,老人家每天累得身心疲惫,眼力不好,帮明中洗澡时自然就没有那么仔细,再加上明中的病又是那么隐晦少有,真的,如果不是特别认真,发现不了也是正常的,因为连她自己都不知道,世界上会有这样的病。
老人家不懂,那明中的父母呢?他们也不懂吗?我们要永远知道,我们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也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最好自己带孩子,这样无论教育还是喂养,都不会和老人家产生意见,减少矛盾,更加重要的是,父母亲自带孩子,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会更深厚,更没有代沟。
看看明中,他是那人和一手带大的,他非常依赖姥姥,在那人和离开后,明中晚上睡觉要找姥姥,睡着了还叫着姥姥,而那人和呢?在得知明中的病后,她比刘淑霞,王宪平还着急,急得她偷偷就带着明中去大城市找医院看病。
当然,需要老人家带的情况下,父母不能当甩手掌柜,而是更加要适当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生活当中。但是,刘淑霞和王宪平,他们没有做到,他们比那人和更加不知道这个病。
伺候女儿一大家子。刚刚开始看《我们的日子》第一集时,我看到了那人和在厨房里忙出忙进的样子,看到了刘淑霞喝咖啡听音乐的惬意,又看到了那人和以为王宪平与刘淑霞要亲热时的那种高兴,我以为,我看到了一个好婆婆。
毕竟,很少有婆婆能做到自己忙碌时,儿媳一个可以坐着享受的,更不要说看到儿子和儿媳恩爱时,自己还笑得出口?
后来知道,原来那人和是刘淑霞的妈妈,原来王宪平是那人和的女婿,那么一切也就解释得合理了。
先看看刘淑霞,喝咖啡,听音乐,还要搭配一张格子布,她美其名这是生活的格调,她有空就会看书,朗读诗歌,探讨自己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她嫌弃王宪平没文化,不懂浪漫,不懂情趣,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
可是,是谁把刘淑霞放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
是她的妈妈,那人和。
刘淑霞在家里,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无论是家务还是孩子,那人和一手包办,不止刘淑霞不用做,王宪平也是不用做的,看看那人和在车站离开时是怎么交代王宪安的:
我跟你说,回去跟你哥,你嫂子说,夜里呀要给雪花冲两次奶粉,先把那开水凉一凉,凉得温点,然后呢,拿一勺,就咱们吃饭那小勺,一勺就行,奶粉,太烫了,别把她烫着,多,她就会拉不出屎。
另外十二点半左右吧,还得把明中尿尿,两次,尿两次,要不然他就尿床了。那个再有就是,墙根底下那两坛酸菜啊,得倒倒窖了,还有,柜子里有一袋面,那可是人家李大娘给她闺女的,咱别给喽。
再看看那人和走之后,王宪平和刘淑霞的一地鸡毛?无论是王宪平煮菜,还是刘淑霞换尿布冲奶粉,他们都是手忙脚乱,完全不知所措的。
要知道,王宪平和刘淑霞已经是第二胎了,不是第一胎,他们不是新手爸妈,如果不是那人和以前包办了一切,在她离开后,两夫妻又怎会陷入了鸡飞狗跳的生活?如果不是那人和包办了一切,刘淑霞又怎么会有时间看书,听音乐,读诗歌?
刘淑霞把时间都放在了上班,看书,听音乐,读诗歌上,把家务和孩子抛给了那人和,那人和照顾了刘淑霞的一大家子,这也是导致明中迟迟没有被发现没有蛋蛋的主要原因,哪怕一次,刘淑霞能够给明中洗一次澡,为他把一次尿,也是有机会可以发现的。
不要说明中的病暂时没得治,如果有得治,如果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那孩子真的太无辜,太可怜了。
婆婆永远只会是婆婆。王宪安在车站碰到要离开的那人和时,他是要阻止那人和离开的,可是那人和是这样说的:
我跟你不一样,我这些年净在这儿待着了,所以我那儿子,儿媳妇,我也顾不上不是吗?他们也想让我过去。
那人和离开,除了刘淑霞骂了她这个原因,像她自己说的,儿子,儿媳妇的意见也是她要考虑的。
既然那人和要照顾儿子,儿媳的意见,既然她已经帮自己女儿一家照顾了孩子那么多年,回到儿子家,那人和对待儿媳,是不是应该要大度,宽容一点?只有那人和这样做,儿媳才可能不介意过往,毕竟,那人和以前没有帮儿媳带过一天孩子。
可是,那人和并没有,回到儿子家,她说儿媳懒,说儿媳这不做那不做,这不会,那不会,儿子洗衣服她不给,要儿媳洗,那人和甚至在孙子面前说儿媳的不好。
看到那人和对女儿和对儿媳的不同态度,我深深感觉到了,婆婆永远只会是婆婆,婆婆永远只会是别人的妈妈,儿媳秀珍有一段话是说得很正确的:
是我闹吗?是你妈,打从一进屋,嫌弃我这,嫌弃我那,嫌弃我埋汰,嫌弃我不会干活儿,你闺女会吗?这么多年,不都是你在城里,给他们做牛做马伺候他们吗?
人心永远是偏的,偏向自己的子女,这就是婆媳矛盾的根源。那人和看不得儿媳懒,看不得儿媳骑在儿子头上,看不得儿媳欺负儿子,可是对于自己的女儿刘淑霞呢?刘淑霞可以懒,刘淑霞可以骑在王宪平的头上,刘淑霞可以欺负王宪平,可是,一个女人没有嫌弃你穷,嫁给你,给你生儿育女,如果她不是图你对她好,那她图的是什么?
那人和并不是恶人,婆媳矛盾也不是人品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的老人家永远不会明白,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在父母的疼爱下长大的,一个女人嫁进来,不是要她去适应这个男方的家庭,而是她与这个男人重新组织起了一个新的家庭,这个家庭,只能由他们自己去磨合,去适应,去各自承担,老人家不应该参杂进去,刘淑全家是这样,刘淑霞家也应该是这样,如果不是那人和帮刘淑霞承担得过多,明中也不会等到四年后才被发现没有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