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52dbdcf39ecdc2fee40de7d7dc601f4.gif)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佳雨
编辑|佳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11bfd62ff332c90e5aabf3ee4b534e0.png)
前言
曾经风靡一时的家居好物,如今却成了“时代的眼泪”,被悄无声息地淘汰。它们不是因为质量不好,也不是因为对手更强,而是被意想不到的原因取代,让人猝不及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49a020429031c1bdee8c071e26ce89.png)
或许你家里还留着其中的一两个,甚至还在坚持使用,但实际上,它们早已被更先进、更实用的设计取而代之。
到底是哪5样家居产物,曾经被追捧,如今却被无情淘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537d26826d47c7db9a899c49b9b04be.jpg)
缝纫机
八九十年代的缝纫机,牌子大多是蝴蝶、飞人。
黑色的铁皮在岁月打磨下泛着独特的光泽,金色的祥云花纹装点在机身两侧。
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既是生活必需品,也是家里的"门面担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0207219c8aaabbe2c08c5d18190b90b.jpg)
妈妈踩动踏板的咔嗒声伴随了整个童年,她低着头专注地看着布料在机针下穿行。
邻居家的女儿要结婚,妈妈连夜赶工缝制被面,针脚整齐得让人挑不出半点瑕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86a5de70a16f636376755e2f911585.jpg)
姐姐的旧裙子改小一圈,妹妹穿上格外开心。
破洞的袜子、磨薄的裤腿,在妈妈的巧手下焕发新生。
寒冬腊月,一家人围着缝纫机看妈妈赶制新棉袄,期待着穿上崭新衣裳过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5918a90dfa558ff41d2709245926b5.jpg)
现在想来,缝纫机声里藏着最朴实的母爱,一针一线缝补的不只是衣物,更是一个家的温暖回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092c7bc65a4e359a99003da9daaaefd.png)
高压锅
厨房里的高压锅,承包了一家人的胃。
锅身上的安全阀是妈妈掌握火候的标准,听声辨气,从不出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1b48cb2c7a61dcfec9f8a31fe6199e.jpg)
红烧肉在锅里咕嘟翻滚,肉香混着高压蒸汽从阀门缝隙钻出来,馋得门外的孩子直咽口水。
过年煮饺子,高压锅一趟能煮两三盘,解决全家人的饥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2d54c7b10234d13df0fecfc0eb47e4.png)
炖排骨时,妈妈总会放土豆,软烂的土豆和排骨的香味完美融合。
锅里的饭菜养大了我们这代人,见证了从温饱到追求美食的转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365cf9d3c0e186322731e12d9c3fb1a.jpg)
那时家家户户都懂得使用技巧:该加多少水,火候要多大,什么时候开阀放气。
高压锅的鸣笛声是记忆中最鲜活的生活音符,预示着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即将上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8aee5af36cecb5c758bfa8a8349b8be.png)
如今的厨房电器琳琅满目,高压锅的地位被多功能电饭锅取代,曾经熟悉的鸣笛声渐渐消失在现代化的厨房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246f18ef872cc0f42d441a69bfc24b.jpg)
大吊扇
大吊扇是夏日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面。
老式吊扇的叶片足有一米长,转动起来带起整个屋子的气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6c3f5db447c0336db3c692963e5b5f4.jpg)
酷暑难耐的午后,一家老小搬着凳子摆成半圆,守着西瓜等它们凉透。
电风扇要花钱,大家都开着吊扇过日子。
邻里串门,老人们爱在吊扇下打牌,孩子们则躺在竹椅上做作业,汗水在微风中慢慢风干。
夜深人静,吊扇的声音由大变小,像催眠曲般伴人入睡。
有时大人们担心孩子着凉,半夜起来关掉吊扇,屋里顿时闷热难耐。
特别是三伏天,吊扇成了救命稻草,全家总在傍晚时分搬来躺椅,吹着扇子听广播,等待燥热渐渐退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462dba53ea0b9c8d4f2e6a941e93326.jpg)
塑料暖壶
塑料暖壶的年代,生活节奏格外从容。
清晨烧好的第一壶开水,倒进暖壶里能用一整天。
暖壶的外壳大多是红色或绿色,像是上个世纪特有的审美标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6e7455cf1c54a7cadf1de27f6396aac.jpg)
玻璃内胆裂了,妈妈舍不得扔,用暖壶外壳装凉白开。
学校门口的小店里,红绿相间的暖壶整齐排列,卖着一杯两分钱的凉茶。
家里要是来了客人,暖壶里的水总是不够用,得现烧一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2d1dcace7e22525e06869a29352eba.png)
冬天的早晨,暖壶里的热水蒸得杯子雾气腾腾,一家人捧着杯子喝着热水看电视。
那时讲究的人家用绿色的塑料暖瓶,觉得档次高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684a74c48e2429cae8e6c6dc0671ee8.png)
暖壶成了传递温暖的媒介,装满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饮水机和热水器普及后,塑料暖壶渐渐退出舞台,但它承载的生活记忆却越发温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eac296e6f20ea698836bfa0655de6ef.png)
棉被
棉被是老一辈人最舍不得扔的家当。
看着妈妈翻新棉被的背影,仿佛时光倒流。
棉被要盖得厚实,棉絮打得均匀,针脚要密而整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ea82807e12410bdafccdfec0320e22f.jpg)
每个夏天,妈妈都要把棉被拿到院子里晒,说是晒太阳能除螨。
大人们总说棉被晒得越久越暖和,所以每次都要晒到太阳下山。
放在床上的棉被,厚度足有二十公分,用手一按就陷下去一个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db260ee83d1fe0e671033a9f5995968.jpg)
寒冷的冬夜,钻进棉被里像回到温暖的怀抱。
棉被的重量压在身上,带来深深的安全感。
翻身时棉被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是童年最熟悉的摇篮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192ea8d4deb7768775207c4100ee34f.jpg)
每个家庭都有几床压箱底的老棉被,绣着喜字的是结婚时候陪嫁的,粉色碎花的是姐姐出生时候做的,深蓝色格子的是爷爷留下的。
棉被不仅是取暖的工具,更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寄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3d40d287d28ea400acce44f4ada22f.jpg)
结语
时光飞逝,这些曾经陪伴我们的老物件正在慢慢消失。
新时代带来了更多便利的生活用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
那些老物件虽然渐行渐远,但它们曾经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