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求考生学医之前,问问自己这3个问题,张雪峰讲得是实情

白纪说汽车 2023-07-15 09:06:58

花式高考加油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医学和师范,几乎成了中国家长对子女高考的两个执念。好像没有报考,总想缺了点什么,非常遗憾。

而这种执着,不单表现在高考前后。毕业生如果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可能听到“我就说让你学那个你不听”。或者即便收入不低,家长总是认为还有另一种可能。

许多家长对于让子女学医,有一种执念

医生和护士的职业,在大部分国家都存在“滤镜”。可以发现其实很多家庭都想培养出医护工作者。除了一种殊荣,国内家长的执念还有其他现实理由。

一个是收入和稳定性。尽管很多从业者都在抱怨工资低,跟辛苦程度和担责任的指数不成正比。但大多数希望后代学医的家长,可能不会相信。

因为他们认为,账面工资仅仅是收入的一部分。尤其是比较重要的科室,涉及到手术,真实的绩效和其他私下的收入有多少,往往令外界想入非非。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国内,“医院里有人”是叫大家羡慕的资源。一人从医,全家受益是赤裸裸的现实好处;生病时觉得有内部人便好办事。

家长问问自己这3个问题,张雪峰讲得是实情

我们需要承认,学医如果能学好,确实有望拿到高薪并且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可这些都是优点和家长的想象。一个扎心事实是,高考时学医,跟成为医护人员是两回事。

曾经有位母亲咨询张雪峰老师,她想女儿学护理专业,但考生说啥也不报。张雪峰一句回怼:你去周围的医院问问那些护士对工作满意吗?学医护方向,就是学生吃苦全家受益。

家长觉得考生以后进了医院能让自己沾光,可在学业和工作中付出巨大辛苦的是学生自己,当然要问问人家愿不愿为家族奉献。而且,这三个问题家长要先弄清楚。

第一,学生的“脑袋”足够好使吗,能接受如此庞大的知识量吗?张老师随便拿出一堆书,表示这仅仅是一学期要背诵的。学习能力一般,弄不好要挂科的。

第二,学医的前期教育投入,家里能承担吗?部分家长只想到好处,不考虑缺点。底层家庭靠学医改变命运,这句话已经不太符合实际。

原因很简单,倘若经济条件真的处在底层,连供研究生都非常吃紧;可能还没能有机会逆袭,家长和学生双方都要放弃了。这年头有些县城都招研究生大夫,没点家底能承受吗。

第三,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跟大部分专业不同。护士门槛比医生低些,如果是比较火的临床专业,30岁往往刚起步。谈对象不要只看优势不看劣势。

家长们觉得只要当上了医生,就等于有很多家境好、学历高的异性等着子女挑选?可能想多了,很多从业者表示三十几岁还没谈过恋爱,实在忙不开。思想传统的父母到时别催婚啊。

学医也是考验天赋的,并非能吃苦就行

许多人在建议普通家庭学生报考医学专业时,理由为“学医太苦、富家子弟不能来抢工作”。笔者认为这不完全正确。

首先,富家子弟可并不都是大家想象的游手好闲,现在高考状元的家庭背景,足以说明很多富有的家庭,他们培养出的学生是真的精英。

其次,如果把能吃苦当做学医的优势,比较片面。这跟学计算机和物理数学有相似之处。只有经历过奋斗,才知道天赋有多重要。

学医并非吃苦就能胜任,对于相对有天赋的同学,即使知识点很多,但可以轻松理清头绪。这不是普通学生能比的。也许可以混到毕业证,但职业发展不会很好。

再次,如果真的能进医院工作,呆头呆脑、不懂变通也不行。医学和师范给很多家长错觉,是成绩好就行。

但现实中医患矛盾每天都会发生,真正医术高超的人员,很可能因为不懂说话的技巧;或者过于实在,反而将自己陷入麻烦。

普通工薪层的子弟,即使学习比较出色,可能在人际关系和防人之心上匮乏。需要经历后天的磨练,才能增长经验和工作之道。

【话题】你觉得执着学医的原因合理吗?

0 阅读:6

白纪说汽车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