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的银行卡存款14万,近期急需用钱,便到银行柜台支出2万元。可他将银行卡递交给银行柜台时,银行人员告知卡内的钱无法取出,男子又惊又疑惑地问道什么原因造成的,谁料,得到的答案让人始料未及。
这笔钱其实是男子结婚时收到的双方父母给的彩礼钱。男子为了方便支取,将钱存入一张卡内,分开办理,其中10万用于定期,剩下4万办的是活期。
男子称当时办理此项业务时,将手机递交给银行的某位工作人员,不知道其中的用途,只看见他在手机上点来点去,花了很长时间。他将手机归还后,告知已经存好。当时我也没询问是否要签字或填写合同,凭直觉相信他,肯定存款了。
意想不到的是,取款的时候,工作人员告知卡内的所有现金都买了保险,若提前支出,就要被扣除很多手续费,问大概需要扣多少时,对方居然说你还是电话问保险公司吧。
从这件事来看,很多人会认为是男子的不小心造成自己的损失。当时急匆匆的,忽略了相关办理合同及签字手续。银行作为生活中群众熟知和信任的公共机构,大家一贯认为它的作用就是存款和取款,但男子在办理业务时,已经很明确的表示自己是取款,即使没有签订相关合同,依旧不存在过错。
工作人员大胆包头,没有得到对方的允许之下,私下在手机上代办保险业务,这样的问题追究于银行本身管理上的疏忽。
银行植入第三方平台的业务,是一种资本手段的商业操作,本身是合法的。但客户来银行存款,并不会想到那些无厘头的业务项目,银行人员在推广时必须有义务提醒,并提醒办理后存在的弊端,让客户享有基本的知情权,不能强迫客户违背自己的主观意愿办理,避免给日后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大家去银行办理相关业务时,也要让对方明确知晓,至于银行推荐的那些产品,必须建立在有一定的熟知度下做进一步的考虑,这样才能更加安全。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银行的第三方业务,的确可以给群众带来便利,也为群众提供了一个更值得托福信赖的渠道。但也会碰上各种形形色色的“陷阱”,办理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功课的预习准备,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