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势之战,王平如何以弱胜强,率三万蜀军抵挡住曹爽十万大军?

江樵品史 2024-11-27 23:09:22

姜维的敛兵聚谷之策,历来有不少争议。

一些人对姜维放弃防守汉中关口感到颇不理解,认为汉中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只需死守消耗魏军即可安枕无忧。

就比如此前兴势之战中,面对曹爽伐蜀的大军,王平和部下就有过类似的争论。部属认为兵力有限不如重点防御,守住汉城和乐城两个要塞就能阻止魏军前进。

但王平认为应该“错守诸围”,率兵守住阳平关等几个关口,将魏军拖住,让其进退不能,自然便会不战自退。

后来王平果然在几个关口将魏军抵挡住,在费祎姜维的协助下,将曹爽的军队彻底击溃。

钟会伐蜀时,同样也选择由傥骆道进军。为何姜维一反常态,放弃王平“错守诸围”的策略?

于是有人据此认为,姜维布置不当,被动防御,甚至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意放魏军入汉中。

陈寿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武,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这些评价符合客观实际吗?为何姜维为何没有复制兴势之战的防守策略?敛兵聚谷的计划是否恰当?

敛兵聚谷的策略是否得当?

让我们先回顾下兴势之战。

魏明帝曹叡驾崩后,辅政大将军曹爽为了取得对司马懿的优势,便急于建立军功以树威天下。于是经过一番准备于244年率军伐蜀。

当年三月,曹爽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都雍凉诸军事,雍州刺史郭淮为前锋,共统兵十余万,自骆谷口(今陕西周至西南)向汉中进发。

这步起手棋的水平其实并不差。

从人员来说,夏侯玄是夏侯渊从子夏侯尚之子,其高祖母为曹爽的姑姑,既然是亲戚关系,所以夏侯玄肯定实心实意地帮忙,军队的决策力和执行力都没问题。

从进攻部署来说,更是可圈可点。

傥骆道全长210公里,是汉中到关中三条道路中最短的一条。且曹爽掌握了汉中兵力空虚的情报:蜀汉主力部队驻扎在涪城,距离汉中前线近千里。曹爽完全可以趁蜀军主力救援不及而将汉中拿下。

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

汉中去涪垂千里。

所以此战曹爽并非贸然行动,而是在进攻之前应该是做足了功课。

但曹爽的准备并非无懈可击,其中也隐含着严重疏漏:

1、郭淮是司马懿的老部下,虽然他长期驻守西线对当地了如指掌,但让竞争对手的部属单独带兵打先锋,似乎存在某种隐患。

2、傥骆道虽然最短,但路况也是最差的。且此路大部分沿途没有水源,找不到饮用水。

种种因素都说明,曹爽若不能成功完成突袭,接下来情况将会很糟糕。

曹爽能成功吗?

兴势之战形势图

接下来曹爽的部署就出现了诸多问题。

曹爽选择傥骆道进军固然合理,但是他没有采取分兵进攻的打法。

要知道当时王平的防守兵力已经是捉襟见肘了。

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

也就是说王平派主力堵在了兴势山,然后自己仅能带着千余人去防守另一出口。

从汉中到关中,除了傥骆道之外,还有子午谷和褒斜道,另外两条路在魏蜀征战中也多次被采用,可以说经常是人来人往。若曹爽派夏侯玄等人再选择一路分兵进攻,那么打垮王平千人规模的防守完全不在话下。

就算退一万步,曹爽对夏侯玄不放心,那么完全可以派一支精锐部队,十万火急穿出傥骆道,在出口处建立防守前沿阵地以利于大军展开,然后曹爽再进军也不迟。这样也不至于十万大军被堵在山谷中进退不得。

由此可见曹爽有一些军事素养,却不多。

这边曹爽率兵慢腾腾、浩浩荡荡地走,那边王平却迅速做好了决策。

王平认为,部下固守汉、乐二城的看法不对。理由有两个:

1、蜀军主力根本来不及救援。

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

也就是说,如果放弃关口,守几个城池能不能熬到援军到来都难说。

2、让魏军进入汉中盆地很危险。

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

汉中有人有粮,如果魏军占住这里不走了,会过得很滋润。

所以王平的意见便是守关口比守城更有利。守关口,可以坚持到援军到来,再来一个防守反击。守城,搞不好人和地都没了,援军来了也不见得能将魏军全赶走,那王平这个汉中太守还怎么干下去?

于是王平说服了手下将领,迅速采取行动:

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

也就是说王平的部署理念和街亭差不多,就让部下死守在山头上,自己则率部分军队在后面遥控指挥。万一山头部队全被打散了,王平还能收容败军全身而退。这失守的主责无论如何都落不到他头上。不愧是老兵油子,这一布置可谓是进退自如、无懈可击。

此外防守阵地也选得好。

兴势山极为险要,是傥骆道南口的要地。

山形如盆,外甚险,中有大谷,为蜀汉之重镇。

这简直就是一道攻不破的天然城墙,曹爽能有什么办法?

王平的部署

曹爽那边就惨了点。

一开始,魏军的后勤就出了问题。

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

后勤出现问题,绝对不正常。

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与其鏖战多年,从未听说出现过粮草问题。此后钟会伐蜀,也没有担心过后勤。

此前东吴诸葛恪北伐进攻合肥也是自己人作梗导致出现后勤问题,二十万大军竟然不战自溃。

可见曹爽的对手司马懿在细节上是用了心的,后勤出现问题绝对有他的“功劳”。

接着司马懿的老部下郭淮,也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郭淮作为先锋,是要去攻坚的。也就是说进攻兴势山应该是由其全权负责,大家都盼望着郭淮拿下兴势山,然后大家一起离开这个鬼地方。可郭淮却在前线屡屡搞小动作。

正始五年,伐蜀,淮督诸军为先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

作为先锋碰到打硬仗就撤,你让后面队伍还怎么打?魏军士气由此一落千丈。

郭淮之所以这么做,显然是和司马懿提前商量好剧本的。

此外,司马昭也作为夏侯玄的副将上了战场。

司马昭上了前线不仅不帮忙协调兵马、催促粮草,反而一个劲劝夏侯玄退兵。缺乏经验的夏侯玄被司马昭忽悠住了,和参军杨伟一起力劝曹爽撤军。

前有郭淮司马昭往坑里带,后有司马懿切断粮草,身边还有猪队友替外人说话。仗打成这样,曹爽想不输都难。

曹爽陷入困境

王平这边,却打得极为精彩。

王平充分利用疑兵之计,率兵沿着防线设下大量的旗帜,通过虚张声势打压魏军士气。

多张旗帜,弥互百余里。

得到汉中情况后,刘禅命令大司马、益州刺史蒋琬和监军姜维率领涪军及时增援汉中,大将军费祎随后又自成都督军赶到。

对魏军的包围即将展开。

而曹爽却依旧想着能够硬耗过去。

最后还是司马懿一语道破其中的危险:

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

曹爽最终无奈撤退。

但费祎已经部署好了反击行动。他派军队包抄绕后,将曹爽击退。

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崄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据此看来,曹爽的军队应该是闯过去了,但是所带的后勤补给人员却没能逃走,损失殆尽。

此战全场最佳应该是王平。王平策略得当,执行有力,用不到三万人成功将十余万魏军抵挡了一个月。

费祎的截击,战果不详,论功主要是逼退曹爽而已。

蒋琬和姜维也是增援到现场,但实在没干些啥。

所以蒋琬和姜维没得到什么封赏也合理。毕竟他们没有实质性的行动,没有封赏也正常。

但令人吃惊的是,王平竟然也没得到封赏。唯独费祎却硬生生抢到了成乡侯。

费祎临战却和人下起了棋

之所以详细分析兴势之战,是因为这场战役影响深远,后面的敛兵聚谷可谓是深受其影响。

1、缓解了汉中的防守压力

一直到蜀汉灭亡之前的近二十年中,曹魏都老老实实地在汉中采取守势。直到263年,司马昭想找人伐蜀之时,满朝文武竟然只有司马昭的心腹钟会一人认为灭蜀有希望。

可见此战是真的将曹魏打出了心理阴影。

2、蜀汉在汉中的防御开始懈怠

因为近二十年都没战争,不仅曹魏认为难以灭蜀,连蜀汉自己也认为能轻松守住汉中。所以姜维便逐步将蜀军主力转移到了陇西前线。

3、防守难立军功

兴势之战,王平打得这么卖力,但是没得到任何封赏。这说明蜀汉重攻而不重守,仅凭防守难以获得封赏。

志立功名的姜维为了获得更多军功,将更多兵力从汉寿转到北伐前线。后来姜维将进攻和防守的重点都放在了陇西方向,进一步削弱了汉中兵力。

所以兴势之战虽然击败了魏军,但却导致了汉中防御实力每况愈下。

就在大家都认为汉中最稳的时候,它却出事了。

姜维陷入苦战

263年,钟会伐蜀。

此次钟会绝不会重蹈曹爽的覆辙。魏军兵分三路:东路军钟会率十二万大军入汉中,中路军诸葛绪以三万军自祁山南进,而西路军邓艾三万军队自狄道南下。

这就意味着,不仅汉中受威胁,姜维部署的陇西防线也面临魏军进攻。

所以王平在兴势之战中,只需要集中兵力应对曹爽一路。而姜维现在面临的,是魏军的三路进攻,兵力可谓捉襟见肘。

但钟会又异常狡猾,进攻汉中时又兵分两路。

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前面说了王平那时汉中蜀军不足三万,在兴势山布置好主阵地后,王平手头的机动部队仅有千余人。若要用这千余人堵住其他方向的曹军,几乎就没有可能。

而一旦阵地被突破,魏军进入汉中腹地,蜀军再从关口撤回,重新在城池布置防守,时间怎么来得及?

既然守住关口已经不可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一门心思退守城池,利用坚固城防来阻滞魏军进攻,等待援军到来。

那有人就会问:既然知道仅凭汉中的一万多人守不住关口,姜维为什么不率蜀军主力驻守关口,堵死钟会主力?

可当时邓艾正由狄道南下,后来邓艾就是趁着姜维到剑阁堵钟会主力的机会,率偏师占领了姜维屯兵的沓中,然后经由阴平道过江油、绵竹,然后直取成都。

汉中、陇西两条防线都事关生死,都很重要。

在不清楚钟会主攻方向的情况下,姜维只能尽最大可能提升汉中防守水平。

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将汉中的兵力进行适当收缩,在局部地区形成优势兵力,来打击来犯的魏军,并且在收缩的过程中坚清壁野、以逸待劳,困乏长途奔袭的魏军,而后等魏军劳师无功而退兵时,又进行追歼。

事实证明,这一防守策略颇为成功。

魏将钟会以十二万大军入汉中,攻汉寿、乐城二城,蜀王含、蒋斌各以五千人守城,钟会根本攻打不下来,只得转而攻下阳安关口后,随之离开汉中进入益州。就这样,汉中地区,以及防守此地的一万多蜀军得以安然无恙。

以一万五千人对付十二万人,驻守汉中的蜀军实在太难了!

这种形势下,敛兵聚谷可以说是最现实的选择。

魏灭蜀之战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姜维不能效仿王平修筑外围要塞,实施“错守诸围”的战略?

除了汉中的一万五千蜀军已无实力实施王平战略之外。

姜维也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在谯周、黄皓等人的施压下,姜维被迫改变了防守汉中的措施。“適可御敌,不获大利”,如果按照过往实施旷日持久的防守,不仅会像王平那样得不到任何奖赏和肯定,反而会因不获大利而遭遇舆论的讨伐,他只好追求战果以堵住悠悠众口。

如果姜维再不取得一场胜利,荆州派诸葛瞻等人很可能就会联手谯周黄皓等人,用荆州派将领阎宇将姜维替换掉。

(诸葛)瞻、(董)厥等以(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所以除了取得一场胜利之外,姜维没有别的选择。

姜维或许还有更为大胆的计划。

那就是利用汉中的几个要地防守拖住钟会军队,让其部队被困死、拖垮,然后姜维再率主力合围,给钟会来个防守反击。

等重创钟会主力后,再回头处置邓艾偏师也不迟。

还是漏了一路

可很无奈,阳安关守将蒋舒叛变,让钟会得以深入益州腹地。

一场防守反击的大好计划便泡汤了。

敛兵聚谷的防守因此彻底失败。

姜维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率兵防守剑阁,与钟会主力形成对峙。

只可惜蜀军兵力实在不足,按下葫芦浮起瓢,另一边邓艾在攻下沓中后,悄悄地向阴平道进发。

......

可见兴势之战的胜利无法复制。蜀汉并非亡于敛兵聚谷之策,而是亡于兵力不足和执行不力,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内耗。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