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法律与舆论焦点解析

萧玉宸 2025-04-22 18:04:51

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法律与舆论焦点解析

一、案件核心事实梳理

事件经过

2023年,山西大同男子席某某与女子吴某某通过婚介所相识并订婚。

订婚当日,男方将女方带至新房要求发生关系,女方明确拒绝并激烈反抗(烧窗帘、试图逃跑),男方仍强行控制其行动。

女方母亲来电后,男方归还手机,女方随即报警。

法律判决

一审:男方因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

二审:维持原判,法院认定强奸罪成立。

二、舆论争议与法律焦点

1. 为何订婚关系仍构成强奸?

法律依据:根据《刑法》第236条,强奸罪的核心是“违背妇女意志”,无论双方是否存在婚约或婚姻关系。

关键证据:

女方多次明确拒绝(6次反抗记录);

暴力控制行为(拖拽、限制自由);

女方报警及时,身体损伤与现场痕迹佐证。

2. 男方母亲的质疑为何不成立?

质疑点:

处女膜未破裂、无体液残留;

指控女方“骗婚”,意图加名房产。

法律回应:

强奸罪构成不要求性行为既遂,只要存在暴力胁迫的犯罪意图即可定罪;

女方已退还彩礼(10万元+戒指),无证据显示其以勒索为目的。

3. 舆论反转的关键

初期误解:部分网民认为“订婚即默认同意性行为”,忽视法律对女性意愿的保护。

真相澄清:

法院详细披露女方反抗证据;

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强调“婚内强奸”同样违法;

罗翔等法学专家科普“同意是性行为合法性唯一标准”。

三、案件的社会警示意义

法律层面

明确边界:任何关系下,未经明确同意的性行为均属犯罪。

破除误区:“订婚/婚姻关系”不是性同意的免责理由。

社会层面

尊重女性意愿:亲密关系需建立在双方自愿基础上。

警惕舆论审判:网络片面信息易误导公众,需以司法事实为准。

教育意义

性教育普及:强化“积极同意(Yes means Yes)”原则;

法律意识:婚恋纠纷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暴力只会加剧矛盾。

四、总结

该案判决体现了法律对女性性自主权的严格保护,也暴露出部分公众对“同意文化”的认知不足。无论是婚恋关系还是社会交往,尊重他人意愿是基本底线。此案为全社会敲响警钟:法律不会为“亲密关系”网开一面,任何违背意志的强迫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0 阅读: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