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香港《大公报》发布题为《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的评论文章,从商业并购操作层面,奉劝有关企业和人士:停止交割,切勿打错算盘、因小失大。

3月初,一则消息震动全球商界——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以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7亿元)的价格,将覆盖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运营权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这笔交易不仅创下年度最大商业并购纪录,更因涉及巴拿马运河两大战略港口“巴尔博亚”与“克里斯托瓦尔”,被推上中美地缘博弈的风口浪尖。

这两个港口堪称全球海运的“咽喉中的咽喉”,扼守巴拿马运河两端,承担全球6%的贸易量,中国21%的商船货运依赖此航道。
巴拿马运河是中国与拉美60%海运贸易的必经之路。美国若借港口控制权限流、加费甚至封锁航道,将直接冲击“一带一路”布局,削弱中国全球供应链话语权。

消息一出,香港《大公报》连发五问,国务院港澳办罕见转发质问,外交部强势回应,香港两任特首也为此发声。
对比霍英东、包玉刚等爱国企业家,《大公报》斥责李嘉诚“唯利是图”,强调“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面对争议,中国外交部与港澳办迅速介入。3月中旬,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马辉率团专程访问巴拿马,与巴政府达成深化合作承诺,试图为交易按下“暂停键”。
尽管此前迫于美国压力退出“一带一路”,巴方仍表态愿与中国保持友好,暗示港口交易并非“不可逆”。
香港特首李家超明确表示,交易需符合《香港国安法》等法规,12国反垄断审查或成拦路虎。

面对这些质疑,李嘉诚本人倒是挺淡定,压根没露面。
他的大儿子李泽钜站出来接受采访,试图给公众一个说法。他的解释听起来还挺有逻辑:美国扬言“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港口运营权恐被强行收回,再加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港口收益受关税战冲击,228亿美元已是“高位离场”。卖掉这些资产是为了筹集资金,未来会把钱投到香港和内地市场。他还强调,家族企业一直都很关注本地的发展机会,卖资产只是为了更灵活地配置资金。
然而,反对者指出,李嘉诚若真为避险,为何选择美国财团而非中立买家?李泽钜的回应更被批“火上浇油”。

《大公报》再次发声,尖锐指出,港口已从“商业设施”升格为“战略基础设施”,而李嘉诚的出售行为本质是“跪低”美国压力,将中国海外物流命脉拱手让人。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痛批:“商人无祖国”的短视思维,终将沦为“无父母的孩子”。
交易包含港口智能调度系统和船舶安检数据库移交,这意味着美国可能获取中国商船的货物类型、航行轨迹等敏感信息,为对华制裁提供精准“弹药”。

《大公报》持续发声,呼吁企业“停止交割”,强调“切勿因小失大”的历史代价。
李嘉诚事件撕开了全球化退潮下的残酷现实——资本无国界,但商人有祖国。当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冲突时,企业家的选择将成为历史的试金石。
正如《大公报》评论所言:“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
这场博弈的结局,不仅关乎千亿资本的流向,更将定义李嘉诚的历史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