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0年一部历史电视剧因为其高评分,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就是有着9.7分高分的《大明王朝1566》,这部历史剧主要所讲述的是明朝嘉庆年间的朝廷与官场。此时大明王朝不仅吏治败坏,更是达到了各官僚集团争权夺利的顶峰。此剧主角当然是大名鼎鼎的海瑞。但总的来说包括严嵩父子在内,一众大明官员在历史舞台中的亮相与谢幕让人唏嘘。
一说起明朝吏治离不开一个词——党争。和现代社会中的党争不同,那个时代的党争更为严酷与惨烈。而恰恰又遇到了“不问百姓,问阴阳”的嘉庆帝(朱厚熜) 。与党争如影随形的还有一个恶魔那就是贪腐,各集团官员之间,为了利益相互争斗,争斗胜利之后的结果自然是汲取更大的利益。
而海瑞的出现,一如一抹黑色的墙上刷上白色的油漆——刺眼。难道当时的统治者嘉庆帝真的看不到这种刺眼?他不仅能够看到,而且他是唯一有能力能够“变黑为白”的人。但是他20年身居西苑,一心修仙(真的修仙......)。是他没有能力?这20年间他没有一刻缺乏掌控力,只是他不在意。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严嵩父子的种种恶行,但为何迟迟不动?很简单,因为他需要他们对抗日益强大的文官势力。在严嵩父子倒台后,最后一个简简单单的“罪己诏”让大明官场重归平静。同样,通过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后期中,朱厚熜选择了徐阶为相,吏治慢慢恢复这样一种结局也不难发现,“嘉靖中兴”并非历史空谈,无论是早期的大力发展,还是后期的“路线纠正”都是朱厚熜能力的体现。
其实从大明的历史上来看,党争从来不缺乏,而这种党争还不仅仅是私利,哪怕是政见不合,最终仍然会演变为党争,譬如著名的东林党人,做为当时的“公知大V”他们的影响力巨大,甚至涉及到皇室更替更是制造了“红丸案”“国本之争”等一系列现在看来都匪夷所思的案件。顾宪成创建东林党以来,从“实学”到“议政院”再到“参政院”,东林党人的能力越来越大,而实际根本上却是富商地主的传声筒,这也成为明朝真正走向终点的一把重要推手。
哪怕是在万历年间著名的改革家张居正同样也有陷入党争的议论。东林党人兴起之前,张居正似乎在万历初年就预见到了这一切,他曾经下大力度整顿学政,其目的就在于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张居正的举措抓住了混乱的源头——书院,但却用错了方法。一味的打压使书院政治在他当政的时期一度销声匿迹,但却在他死后变本加厉失去控制。张居正认为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他试图凭借手中的强权去铲除人们心中各种危险的权念。
以至于他死后,随着年轻万历皇帝的一件小事,朝廷上开始纷纷倒张,弹劾者大都将张居正评价为弄权的佞臣,皇帝起初并未深究,直到高拱的《病榻遗言》在击溃了万历皇帝心中最脆弱的神经。《病榻遗言》的作者得出一个可怕的推论:张居正生前正在筹划谋逆,他的心腹戚继光手握重兵,是这次政变的后盾。从海瑞到张居正,很难说两者是一种人,但是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名臣”;前者因为其“赫赫清名”,后者因为其是“改革先锋”。但最终,这样的努力也没能挽救明朝的命运,留下的只是后世的一声感叹,让人唏嘘,也让人深思。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朱厚熜年号是嘉靖,嘉庆是清朝。写的时候注意点,别犯常识性错误。
嘉靖!非嘉庆,小编这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无知!
徐阶为内阁首辅,从朱元璋以后就没有宰相了
这个水平也有脸出来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