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黑海之滨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一位东方商人正凝视着锈蚀斑驳的钢铁巨兽。这座长达304米的船体龙骨,在冷战后遗症中沉寂七年,却让香港创律集团主席徐增平押上了全部身家。这场跨越欧亚大陆的博弈,即将揭开中国航母时代的序幕。
当乌克兰宣布出售未完工的"瓦良格"号时,全球军火掮客蜂拥而至。不同于纯粹逐利的商人,经历过军旅生涯的徐增平敏锐意识到:这个承载着苏联军工巅峰技术的半成品,正是中国突破海洋困局的关键。他以"海上娱乐综合体"的创意包装,成功规避国际军售禁令,用商业智慧为国防建设打开缺口。
在基辅的谈判桌上,徐增平展现出东方商人的独特智慧。面对乌克兰国防部官员,他不仅带来装满现金的密码箱,更准备了53度的二锅头。当烈酒在玻璃杯中碰撞出清脆声响,价值2000万美元的合同与40吨技术图纸的归属权,在微醺的坦诚中尘埃落定。
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航程,演变成惊心动魄的国际角力。土耳其在美国授意下的16个月扣押,每天吞噬着8500美元的泊位费。这个数字背后,是徐增平抵押香港豪宅的决绝,是希腊政府提供风险担保的破例,更是中国外交部十轮谈判的外交智慧结晶。
当拖船组最终突破爱琴海的风浪,这艘承载着民族希望的钢铁巨舰,在601个昼夜后终于停泊大连港。彼时站在甲板上的徐增平或许不会想到,这具船壳将在十年后涅槃重生,成为震慑西太平洋的"辽宁舰"。
创律集团的破产清算,恰似凤凰涅槃的前奏。徐增平用企业生命的终结,完成了从商人到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蜕变。当他在清华大学捐赠仪式上豪掷2亿时,诠释的正是"取之于商,用之于国"的新型商业伦理。这种将企业命运融入国家进程的抉择,重新定义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在南海风云变幻的今天,回望这段惊心动魄的航母之路,徐增平的故事给予我们深刻启示:大国重器的铸造,既需要战略科学家的技术攻坚,也离不开民间力量的创造性破局。从"瓦良格"到"福建舰",锈迹斑驳的钢板已化作劈波斩浪的舰艏,而那份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仍在激励着新时代的破冰者。
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国家接力中,徐增平用商海沉浮书写了另类爱国篇章——当个人财富转化为国家实力,当商业冒险升华为战略投资,一个民族的海洋雄心就此找到破局之钥。正如他办公室悬挂的遒劲墨宝:"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如今,72岁的徐增平身兼全国政协委员,仍活跃在公益和爱国事业中。他说:“航母是国家的,但这份责任是每个中国人的。”
正如他所说:“若国家需要,我仍愿倾尽所有。”这份赤子之心,或许才是中国航母劈波斩浪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