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27年忠臣,60年孝子,他帮康熙平天下,却被康熙弃用11年

博史通今 2023-10-16 21:18:52
楔子:

二月河在他的小说《康熙大帝》中,虚构了一个名叫伍次友的角色。此人被说成是康熙的良师益友,更是苏麻喇姑的心仪对象。伍次友不愿入朝为官,若干年后,他向纳兰明珠推荐了一位穷书生,穷书生入京后,不愿依附权贵,宁愿用伍次友的推荐信来救济落难的小姑娘。最终,康熙帝在馄饨摊前发现了破衣烂衫的穷书生,将他送上仕途,成就一段君臣情谊。这位穷书生,就是周培公。

在历史上,伍次友是虚构的,但周培公确有其人。不过,周培公的原名叫周昌,字培公。

史料上的周培公,和文学作品中的他差距很大,但是,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一个大忠大孝之人。本文,笔者将结合史料,来和大家分享康熙朝的“小人物”周培公。

一、十岁母自戕,廿载为小吏

周培公在《康熙王朝》中是传奇人物,然而,他在历史上却并不起眼。在《清史稿》中,周培公的记载是附在《清史稿·图海列传》中间的,这也意味着,周培公和清代名将图海之间,有着很广泛的交集。

《清史稿·列传三十八》记载:

周昌,字培公,荆门诸生,好奇计。

周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擅长奇谋。

根据《先贤诗佩》记载:

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寇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

意思是,周培公自幼失怙,父亲早亡,母亲孙氏一个人将他拉扯大,并教导他读书写字。周培公生于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到了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下荆襄一带。周培公之母为避免遭人玷污,选择自戕而亡。

母亲的死亡,对周培公来说是挥之不去的伤痛。周培公后来曾对图海回忆说“母孙氏、剜目破面、触棺尽节而死”,意思是,周培公的母亲孙氏为了保持贞洁,临死前将自己的眼睛剜下来,毁坏面容后,撞在棺材上自尽而死。

当时,周培公只有10岁,这种场面,对于一个10岁的男孩来说,的确太过残忍。因此,周培公从小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为母亲求得一份封诰,将母亲的贞烈传扬于天下。

母亲去世后,周培公沦落街头,无依无靠,在乡野间辗转多年。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落难的百姓,周培公混在难民之中,勉强存活。清军入关后,周培公成了一名小吏,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在京城,因为从小读过书,周培公被安排到内阁任小吏,属于最末流的劳动力。这个时候的周培公,若想为母亲求得封诰,其实难如登天。

周培公在京城做了近20年的小吏,他也从一个童年书生,长成了壮年胥吏。

周培公虽然自幼困苦,但他却非常喜欢军事谋略。在京城,周培公不认识纳兰·明珠,更不认识康熙帝,他认识的最大的人物,是一位叫纳兰·吴丹的侍卫。

吴丹来自满洲正黄旗,他的曾祖父是叶赫那拉部落的酋长金台吉。因为金台吉的妹妹孟古哲哲是皇太极的生母,所以吴丹也算是皇亲国戚,他在康熙年间入宫担任一等侍卫(正三品)。

吴丹有一次在宫中当差,曾无意中看到周培公在沙地上推演兵马,非常惊奇,便问了周培公几个问题,周培公对答如流。吴丹于是认识了周培公。

从某种角度来说,吴丹算是周培公进入仕途的领路人。因为在接下来的三藩之乱中,靠吴丹的举荐,周培公才有“出场”的机会。

《曾国藩家书》中说: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周培公幼年失去父亲庇佑,10岁时丧母,他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长大,最终有所成就。纵观他的成长之路,非常不易。这或许就是曾国藩所谓的“好汉”吧。

二、随军征平凉,冒矢入孤城

清朝康熙十二年,康熙帝不顾众臣反对,下旨撤藩。

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接到康熙的撤藩诏书后,表面上都表示服从。吴三桂甚至上书给康熙,请求康熙能多赏赐他一些耕牛。

康熙帝被吴三桂所骗,就在清廷放松警惕的时候,吴三桂突然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起兵反清。吴三桂以迅雷之势控制云南、贵州,并且攻入湖南、四川。

随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纷纷起兵响应吴三桂,清廷瞬间失去半壁江山,康熙帝调兵遣将,疲于应对。

康熙十三年,吴三桂昔日的好友、陕西提督王辅臣举起反旗,正式反清。王辅臣的反叛,让叛军对清廷形成了半包围的局面,吴三桂的兵马甚至可以从云贵,通过四川,然后借道陕西直逼山西,若山西失守,直隶和北京将门户大开。所以,康熙帝当时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先拿下王辅臣。

康熙帝最先想到的是安抚王辅臣。当时,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在北京被活捉,康熙帝放王吉贞回陕西,让他传话给王辅臣,只要王辅臣能迷途知返,朝廷便既往不咎。

当时,王辅臣已经攻破兰州等地,形势一片大好,他焉能轻易放弃?所以,王辅臣果断拒绝康熙的提议。康熙帝无奈,派宗室大将董额(多铎之子、努尔哈赤之孙)率兵攻打王辅臣,董额苦战8个月,竟然没有在王辅臣跟前占到半分便宜。这时,康熙帝派往北方征讨察哈尔叛军的大将图海胜利归来,康熙帝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10万大军急赴陕西。

为了尽快拿下陕西,康熙帝分拨给图海的都是精兵强将,包括河西四汉将中的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等人,另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上文提到的一等侍卫吴丹,此时,吴丹担任建威将军,是图海的左膀右臂。而吴丹出征前,特地把周培公带着,让他参详军务。《清圣祖实录》云:

(周昌)随振武将军吴丹、来在潼关。

图海不是一般的名将,他为了取胜,无所不用其极。根据《啸亭杂录》记载,图海在攻打察哈尔时,曾带着几万家奴上战场,为了提高家奴的战力,他许诺如果攻下察哈尔,就让家奴们随便抢夺王宫中的财宝。

图海一路上都在思考如何快速拿下王辅臣镇守的平凉城,他看到平凉城外有一座虎山墩,于是命麾下悍将孙思克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座高地。然后图海将红衣大炮搬到山顶上,将炮口对准城内,打算用火力先把平凉城毁掉再说。

图海的这个动作,在当时极具争议。因为一旦开炮,王辅臣自然会损失惨重,但城内的无辜百姓必将被大炮所屠。

当周培公通过吴丹之口得知图海的计划时,非常震惊,他求吴丹将他引荐给图海。周培公见到图海后,劝图海以城内百姓的生计着想,先劝王辅臣投降,若王辅臣坚决不降,再想其他办法。

图海最初并不愿意这么“麻烦”,听周培公这么一说,觉得如果能兵不血刃拿下王辅臣,也是千古奇功。于是,谁出的主意谁来办,他就让周培公入平凉城做说客。《清圣祖实录》云:

(图海)欲遣周昌前往招抚,而周昌欣然应命,并无难色。

意思是,图海赐周培公七品官服,让周培公去招抚王辅臣,周培公欣然应允,并没有任何为难。

于是,在康熙十五年,一个身穿七品朝服的人,抱着他一生难得的“机遇”,冒着王辅臣的箭矢,毅然来到平凉城下叫嚣着要见王辅臣一面。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的六个字,笔者比较喜欢,即:知死不避,勇也。

周培公知道他此去,凶多吉少,但能不能给母亲挣一份诰命,就在此一举了。

三、立功请封母,事成归布衣

其实,周培公在进入平凉城之前,和图海有过一段对话,他对图海说:“我周昌此去若能说服王辅臣,那就是你图海的福分;如果我此去遭到不测,我周昌死而无怨。”

图海深受感动,他问周培公有什么心愿,《清圣祖实录》记载:

临行之时、周昌诉伊父亡时,母孙氏剜目破面、触棺尽节而死,未蒙旌表。今情愿为国捐躯,表扬母氏。

周培公临行前,对图海说了自己的身世,说自己父亲早逝,母亲触棺自尽,没有被朝廷表彰。他现在情愿为国捐躯,换取母亲被表彰的机会。

然后,周培公“遂冒矢石、挺身入城”。在城中,周培公见到了王辅臣,他先劝王辅臣以城内百姓的福祉考虑,再指着虎山墩方向,告诉王辅臣图海的大炮已经架在那里。软硬兼施,最终王辅臣同意归降,清廷收复陕甘,同时,阻挡了吴三桂的北上之路。

事后,图海立了大功,但图海没有忘记周培公,在星夜给康熙的奏折中,图海说:

伏乞皇上俯念周昌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敕谕该部、旌表周昌之母。

意思是,希望康熙帝能够念及周培公舍身封母之孝、为国捐躯之忠,成全周培公的心愿,旌表周培公之母孙氏。

康熙听闻周培公的故事后,召周昌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周培公。听完周培公讲述母亲的故事后,康熙很感动,下旨表彰。追封周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诰命夫人)。不仅如此,康熙还亲自为孙氏撰写祭文,让武昌知府吴毓珍亲自主持孙氏的祭祀。周培公也因此辞官回家,为母亲守孝三年。

《战国策》中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周培公受尽苦难,辗转这么多年,所图不过是给母亲请封。现在,他的忠孝之心被康熙所察,康熙给了他足够的尊重,超规格满足了他的要求,他岂不感激涕零?

康熙知道周培公有大才,他晋升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兼布政使(从二品),但周培公坚持辞官回乡为母亲守孝,这意味着,接下来平定三藩之乱,周培公无法参与了。但守孝乃是大义,康熙也不能阻拦。

三年后,周培公守孝期满,到山东上任。在山东,当地的总兵官欺负周培公出身低微,处处与他为难,周培公不愿与这帮“宵小”共事,不久后辞官回乡,过起了布衣生活。

四、忠臣戍北疆,辞帝十一年

周培公在家乡生活十分平淡,他整日教导三个儿子读书,从不轻易外出。有时候也写诗助兴,他的大部分诗词,收集在《介庵草》中,文学价值很高。

康熙二十九年,蒙古噶尔丹反叛清朝,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已经59岁,他时刻关注政事,体现出一片忧国之心。周培公上书给康熙帝,呈送自己对平叛的建议,康熙召周培公赴京。不久后,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守盛京。

周培公在盛京戍边11年,这期间,康熙曾御驾亲征噶尔丹,但并未召周培公同往。11年后,即康熙四十年,周培公病重,死于任上,享年70岁。

从10岁到70岁,周培公做了60年的孝子,从康熙十五年到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做了25年忠臣。

周培公人生的最后11年都是在盛京度过的。他从被康熙赏识,到被康熙安排驻守盛京,中间发生了什么,史料中并没有记载。那么,周培公到底是不是被康熙帝“弃用”呢?

笔者认为,周培公最后的11年,实际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弃用”。因为盛京提督官至从一品,比周培公此前从二品的布政使还升了两级。况且,盛京乃是清朝在关外的旧都,康熙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虽说谈不上是极大的重用,但也不能说是绝对地“弃用”。

那么,周培公被康熙放到盛京11年,到底是不是因为满汉之别呢?笔者认为,并不是这个原因。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在周培公到盛京赴任之后,康熙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在康熙的大帐之中,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汉臣,他就是张玉书。康熙帝得胜归来,带领群臣向康熙朝贺的也是张玉书。同样是汉臣,张玉书可以,周培公没有理由不可以,况且周培公是忠孝之人,用起来岂不更放心?

所以说,周培公之所以被安置在盛京。并不是因为民族的问题。笔者认为,康熙帝召周培公入京,本质上是为了平定噶尔丹而来的。但康熙没有带周培公征讨噶尔丹,而是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这中间的关键应该就在周培公进京之后和康熙说了什么。

笔者推测,要么是周培公和康熙说的策略,康熙不能接受。要么是周培公主动要求到地方上担任军事主官,所以周培公才被康熙任命为盛京提督。

笔者需要说的是,不管周培公因为何故辞别康熙11年。但这都不能掩盖周培公的才能和品格。当代读史人,应学习周培公的忠孝之心,做一个孝敬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国家的勇士!

本文参考:《清史稿》《清圣祖实录》《先贤诗佩》等。

5 阅读:909
评论列表
  • 2023-11-26 20:23

    每一次外族的入侵,汉奸的作用都不可估量,如清洪承筹,吴三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