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提起过四首诗,都跟林彪有关

历史客栈 2024-11-01 11:00:18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毛主席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很多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人也消瘦了很多。

在后来的时间里,毛主席先后和人提起过四首诗,都跟林彪有关。

第一次是在1971年10月16日,熊向晖向毛主席汇报基辛格访华的事后,毛主席对他说起了杜甫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背完这首诗后,毛主席非常感慨地说:“三叉戟飞机摔在外蒙古,真是‘折戟沉沙’啊!我的‘亲密战友’啊,真‘亲密’啊!”

毛主席从这首诗联想到林彪,是很自然的,因为第一句“折戟沉沙铁未销”,几乎就是“九一三事件”的翻版。

林彪出逃时乘坐的飞机是“三叉戟”,坠毁在蒙古温都尔汗荒漠,不就是“折戟沉沙”吗?所以,毛主席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是非常感慨的。

第二次是在1972年10月2日,毛主席接见老同学周世钊,又提到了林彪的事,就背诵了明朝诗人李攀龙的《怀明卿》:

豫章西望彩云间,

九派长江九叠山。

高卧不须窥石镜,

秋风愁在侍臣颜。

背完后,毛主席还说:“如将‘侍臣’二字改为‘叛徒’,将此诗题目改为《咏林彪》,再恰当不过了。”

李攀龙这首诗是纪念好友吴国伦(字明卿)的,前两句都是写的庐山的景象,后面两句是说吴国伦在庐山隐居时,不需要照镜子,也知道自己一定是愁容满面。

毛主席说把最后一句的“侍臣”改成“叛徒”,就是在批判林彪的叛逃行为,因为林彪和庐山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1959年的第一次庐山会议时,林彪得到了毛主席的信任,开始飞黄腾达,到了1970年的第三次庐山会议时,林彪又失去了毛主席的信任,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可谓“成也庐山,败也庐山”。

第三次还是在这次与周世钊的谈话中,毛主席又背诵了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的这首诗,写的是“明妃”王昭君,但毛主席背完这首诗后,对周世钊说:“明妃就是林彪。”

为什么说是林彪呢?我们看看这首诗的前四句就知道了,“群山万壑赴荆门”,这里的“荆门”就可以借指湖北,也就是林彪的家乡;“一去紫台连朔漠”,就是指林彪离开北京,飞去了北方的“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自然就是指林彪折戟沉沙,只剩下一座黄昏中的坟墓。

因此,如果把“明妃”改成“林彪”,确实是非常贴切的。

至于后面四句,和林彪没有关系,就不解释了。

第四次是在1973年初,毛主席在与人谈话时,提到了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的一首: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形容一个人的“忠奸”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出来的,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要想知道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好人,要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行。

毛主席提到这首诗,自然就是指林彪,这个曾经被自己树立成接班人的人,在自己面前表现得非常忠心,但背地里却心怀鬼胎,想要谋权篡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尤其是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几乎就是为林彪而写的。

可以说,林彪的叛逃事件对毛主席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让他久久不能释怀,好几次都用背诗的方式提到这件事,充满了非常复杂的心理。

(参考资料:《毛泽东传》《解读林彪》《党史博览》)

1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