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民政局门口时不时排起的离婚登记长队,屡屡成为网络热搜焦点,引发大众热议。与此同时,《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揭示的数据也令人深思:2023年全国结婚率仅为5.4‰,离婚率达2.6%。尤其在部分地区,“离婚登记排队”现象愈发频繁,折射出婚姻领域的诸多问题。在这股热潮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结婚望而却步,恋爱甚至都成了奢侈品。
深究其中缘由,除了经济、社会带来的沉重压力外,许多年轻人直言,原生家庭的影响才是他们对婚姻心生恐惧的根源。某媒体报道了一位30岁的北京女孩林静的故事。身为外企高级经理的她,在职场上春风得意,感情生活却一片荒芜。林静坦言:“我从未恋爱,也不想结婚。”这份恐惧源于她童年的创伤记忆。其父母经营着一家小餐馆,虽经济无忧,但夫妻关系却如战场。她回忆道:“父母的争吵就像背景音乐,无孔不入。”
回想起10岁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饭店因成本上涨需调价,父母却为此爆发了激烈争吵,情绪失控的父亲竟摔盘子砸向母亲,吓得年幼的林静抱着被子瑟缩在房间角落,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一刻,她满心惊恐,在心底暗暗发誓,长大后绝不要踏入婚姻这座“围城”,在她眼中,“婚姻就是一场灾难”,话语里透着无尽的无奈与恐惧。像林静这样,成长过程中频繁目睹父母不健康的婚姻模式,会不自觉地将亲密关系与痛苦、艰难画上等号,从而极易对婚姻产生抵触心理。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亦是典型。父母重男轻女,母亲专制、父亲懦弱,成长于这样家庭环境的她,成年后事业有成,却对婚姻毫无憧憬。她多次决绝表态:“我不想结婚,不想变成我妈那样。”据《中国青年报》调查,76%的年轻人称“催婚压力是婚姻最大阻碍”,而这压力大多源自父母。为迎合传统观念,父母将婚姻功利化、工具化,强行推销,使得年轻人对婚姻的本能向往消磨殆尽。
人民网曾报道周某的案例。周某与付某是远房亲戚,周某母亲看中付某家境优渥,极力撮合二人。周某反感拒绝后,母亲竟采取极端手段,将外地工作的她强行接回家,以死相逼,扬言不同意婚事就逐出家门。周某无奈妥协,婚后与付某毫无感情,更无夫妻生活。母亲仍不许她离婚,母女为此多次争吵、肢体冲突。周某忍无可忍将母亲告上法庭,法院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二条,认定周某母亲行为构成胁迫结婚,判决撤销婚姻关系。
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亲密关系的变革》中提到,婚姻从“浪漫化”沦为“工具化”,一旦功利附体,幸福感便悄然消逝。对年轻人而言,婚姻仿若外界强加的沉重义务,而非内心向往的自由选择。然而,“年轻人不结婚”不能全怪父母。高房价、高教育成本,让婚姻沦为昂贵冒险,年轻人宁愿独自扛下生活,也不愿背负过重经济包袱。而且,年轻一代更追求个人成长与自由,在他们眼中,婚姻并非人生必选项,只是一种随意的生活状态。
再者,如今社交媒体蓬勃发展,为人们拓宽了情感维系的多元渠道,婚姻已然不再是亲密关系的唯一归宿。若想化解年轻人心底对婚姻的那份 “恐惧”,社会层面当仁不让,要致力于营造更为公平、包容的婚姻大环境,给予年轻人信心。而父母更是关键一环,需学会恰如其分地引导与扶持孩子的情感之路。父母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平等相待的相处日常,会成为孩子心中婚姻最初的模样,源源不断地传递出婚姻的正能量。
总而言之,年轻人对结婚持观望甚至抗拒态度,并非仅由经济压力造成,也不单是害怕婚姻中的琐碎与矛盾。其根源是成长过程里,未得到亲密关系的正向示范,致使他们迷茫、恐惧。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父母要转变角色,从施压者变为孩子情感路上的支持者,用爱与理解给予引导;另一方面,社会也应摒弃将婚姻视为人生必选项的固有观念,让年轻人自主抉择。如此,年轻人才有望重燃对婚姻的热情,开启幸福篇章。
年轻人不想结婚,主要是情感上不想走入伴侣家庭,不想陪伴伴侣的父母;节衣缩食,也不能满足伴侣父母的经济要求;节衣缩食,也不能满足孩子的经济要求————最重要的是,现在的人很容易离婚,让年轻人就觉得婚姻、爱情是破烂货,根本不值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