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熟知的历史中,刘邦的妻子吕后总是被描述为虐杀刘邦宠妃、接连杀害开国功臣与刘氏诸侯王的残忍至极的毒妇。直到今天,吕后都是如此形象。可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吗?这位第一位在历史上掌握大权的女人是否真的如此不堪,她的贡献是否被忽视,她的形象是否被曲解,这本第一部系统研究西汉吕太后时期政治的书籍《诛吕》或许能够带我们一探历史的真相。
众所周知,亭长出身的刘邦被吕太公视为人中龙凤将女儿吕雉嫁给了他,成就了二人的姻缘,刘邦在起义初期的确受到了岳父吕太公的资助。但比较鲜为人知的是他的两位大舅哥—吕泽与吕释之也为开创汉朝立下了功勋,吕泽战功卓著,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刘邦不立长子刘肥、不立爱子刘如意,而是立和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便有着拉拢吕氏一族的用意。可见在楚汉争雄的阶段吕家为刘邦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可想到吕家后人的被灭门的结局,更加令人唏嘘不已。
西汉建立之后,刘邦深知可以马上得江山,但不能马上坐江山,因此不以军功任命官员,反而是基于才能来选择官员;而陪他打江山的老兄弟们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在行军打仗方面或许很有能力,但并没有治国的经验和能力,即使他们战功显赫得以封候,却只是获得了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无法进入中央的官僚体系,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中枢之外。长安城内这些“以侯家居”的功臣们不满被排除在中央权力体系之外,并互相联系,成为西汉初期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就此意义而言,“诸吕之乱”可以说是功臣们在刘邦时期与吕太后时期的20多年间,对皇帝积累的不满爆发。
刘邦分封的刘氏宗亲是他的骨肉至亲,能够帮他守护刘家天下;可随着皇位的一代代传承,皇帝与诸侯王的血脉也一层层疏远,强有力的地方诸侯也成为了皇帝的一大威胁。原本就是刘邦长子的齐王刘肥更可能本就是刘邦的结发妻子所生,谁又能说他及其嫡子们没有对皇位的意难平,第二代齐王兄弟们是否想要争回那个皇位呢,也许他们自认为差的只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吕后及汉惠帝刘盈所面临的就是有着功勋集团和地方诸侯暗流涌动的执政环境,但吕后依靠掌握军权的妹夫樊哙和外甥女婿刘泽,才能够能够压制功臣元老和刘氏宗亲,得以控制住政局。这位女强人也有着自己的政治手腕,她会分化功勋集团,通过将相权一分为二,并恢复了太尉一职,使原本就性格与价值观不同而关系微妙的三人共同身居高位,利用三人的关系牵制彼此分散权力,维持着政局的平衡。
可是随着大将军樊哙和汉惠帝刘盈的逝世,吕后的孙子登上了皇位,这位老妇人越发的举步维艰,随着吕后自身权力基础的削弱,她的任用标准逐渐倾向于与她的信任关系,吕后将两个侄子捧上高位,在中枢任命自己的亲信,并在临终前放手一搏,将国家的权力移交给吕氏一族,想要以此保证自己孙子的帝位、想要以此保证吕氏一族的荣耀。可这样的任人唯亲反而招致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的不满,为吕氏一族被诛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就此意义而言,“诸吕之乱”可以说是大臣们在刘邦时期至吕太后时期的20多年间,所积累的对皇帝、对吕氏一族的不满情绪的瞬间爆发。
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看到了一位尽力辅佐儿子和孙子、尽力帮助娘家子侄的老妇人形象。诚然,她的确有着狠心的一面,杀了不少的人,但她杀的人有三类,第一类是韩信、彭越等威胁西汉政权者,第二类是戚夫人、赵王如意等威胁惠帝地位者,第三类是赵王刘友等威胁吕氏一族安全者。在西汉初期政治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清除敌对者是保证生存的一种手段,毕竟作为政治家而言,这称不上是他们的污点。可为什么后代却会不断的污名化吕后及吕氏一族呢?
觊觎皇位的齐王兄弟与渴望权力的功勋大臣们在吕后死后自然会看不惯身居高位的吕氏子侄,偏偏吕后的这两个侄子又没有政治敏感性,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没有交手就败下阵来,吕氏也被野心家们所灭族。杀掉了小皇帝的亲奶奶家的亲戚,成年后的小皇帝也自然会清算他们,因此大臣们又编造了谎言杀掉了小皇帝,他们拥立了刘邦的其他姬妾所生的儿子。自此,吕氏宗族在朝堂之上没有了任何的利益相关者,为了维护新皇的合法性、为了美化大臣们的行径,一盆盆的脏水泼向了吕氏家族也泼向了吕后,被族灭的吕家反而在后世成为了“诸吕之乱”的始作俑者,与刘邦共同创业建立西汉的吕后也成为了背上骂名的恶女人,历史果然没有真相。
通读完本书,赞叹于作者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份不同以往的“诛吕之乱”,或许这也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但从中体会西汉初年的历史情况和政治博弈才是学习历史的经验所在,读历史不必尽信史,明智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