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脱粒归仓,仅是旅程开端,后续加工环节宛如一场华丽蜕变,在匠人们的巧手与现代机械轰鸣声中,杂粮打破原始粗糙模样,化身琳琅满目的优质产品,奔赴多元市场,演绎别样价值。
传统石磨,堪称杂粮加工 “元老”。晨光微熹,乡间磨坊里,毛驴蒙眼拉磨,石磨缓缓转动,玉米粒倒入磨盘上方漏斗,随着研磨,金黄玉米碎纷纷落下,粗细均匀。这古老工艺保留玉米原汁原味,磨出的玉米粉用来做玉米糊,开水一冲,香气扑鼻,入口细腻顺滑;制成玉米饼,贴在烧热的铁锅上,外皮酥脆,内里松软,带着质朴麦香。北方冬日,农妇们围坐热炕头,用石磨粉包饺子,玉米面皮裹上酸菜猪肉馅,下锅煮熟,咬一口,面皮劲道,馅料鲜香,暖胃更暖心。
现代工厂流水线,赋予杂粮加工高效与精细。燕麦加工车间,先进设备层层筛选、去杂、脱壳,将燕麦粒打磨成薄如蝉翼的燕麦片。无菌包装后,走进千家万户早餐桌,泡入牛奶,瞬间吸饱奶香,软糯可口,富含膳食纤维的它,开启无数人健康一天;
薏仁加工同样精细,清洗、烘干、脱皮、抛光,洁白圆润薏仁米新鲜出炉,食品企业拿来做薏仁奶茶、薏仁糕,契合年轻人时尚口味,让古老薏仁摇身一变成为网红食品。
特色手工作坊,深挖杂粮文化底蕴。云南古镇,纳西族匠人经营手工荞麦面坊。精选本地苦荞,手工研磨、揉面、擀面,制成宽窄不一的面条,阳光晾晒后,面条根根劲道。游客慕名而来,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荞麦面,浇上肉酱、卤汁,爽滑劲道,苦荞独特风味直击味蕾;陕北窑洞前,民间艺人把高粱秆削切、编织,制成精致果盘、灯罩,工艺精湛,既有实用价值,又具观赏收藏价值。
杂粮加工,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牵着消费市场;既有坚守传统的情怀,又有迎合现代的创新。匠心独运的手工技艺传承民俗文化,留住乡愁;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满足海量需求,提升品质效率。两者相辅相成,让杂粮走出本土、走向世界,在不同消费场景发光发热,解锁无限可能,完成从田埂到餐桌、从乡土到都市的惊艳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