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最低利率2.4%,银行又在抢着给大家放贷了

金子漂流瓶 2025-04-08 00:17:02

近日,金监局下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有三个关键点:

1)消费贷自主支付上限从30万提高到50万;

2)互联网消费贷上限从20万提高到30万;

3)消费贷期限最高从5年延长至7年

于是给到的反应是,大批银行的个人消费贷利率直接跌破了3%,像是国有某大行,消费贷额度直接给到了最低年利率2.4%。

算是卷麻了。

不关心银行板块的朋友可能不了解消费贷这块业务。

大家要知道,在过去,银行对消费贷这块的业务几乎是不关心的,因为比起当时躺着收钱的房贷。

消费贷业务纯属吃力不讨好的垃圾业务,利润低,费事多,不良还居高不下,所以只有几个国有大行和少数重视零售业务的银行才推消费贷。

但现在,时代变了。

这两年房地产形势大家是知道的,在楼市遇冷的大前提下,原本银行所赖以生存的房贷板块增速已经放缓很多了。

所有银行都必须在这个情况下重新出发,在市场上寻找增量,于是大家能看到的就是,现在几乎每一家银行都在推消费贷,想拿到这块新业务的市场。

因为在咱这,消费贷的业务好处是很明显的。

最直观的,消费贷的风险可控。

大家要知道,咱这里尚无个人破产法,银行对于客户的债务是具有无限追索权的,那就是说理论上银行每笔借出去的消费贷,最后都是能收回来的。

当然,有银行的朋友看到这也会说现在银行消费贷的不良率特别高,单位根本就没人愿意做这个,比起消费贷,银行内部更希望推对公业务,量更大,收益也比较稳。

而对公业务这个事,实际上水更深。

举个例子好了,如果银行借给了A公司一笔10亿的贷款,这笔贷款到期了,A公司还不上来,是不是理论上这笔业务就算不良,暴雷了呢?

理论上是,在现实中这笔业务大概率不会暴雷。

因为A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对应的关联B公司向银行借10个亿,然后用B公司借来的钱还掉A的贷款,然后等到B公司贷款到期,自己再出面借帮助B公司还款就好了。

是,我知道,这种玩法不合规。

但问题,它很符合人性。

因为大家要知道,大规模对公贷款暴雷,是会牵涉到银行对应的对公部门的。

轻则这个部门本年度奖金绩效全无,重则所有人就地下岗了,所有对这种情况,银行对公部门会自觉维护起这笔贷款的善后工作。

总之一句话,所有人都知道这笔对公贷款实际已经不良了,但这笔不良坚决不能炸在自己手里。

于是乎,所有人都有动力去把对公业务的雷给藏起来。

这个道理,外人不清楚,但银行上下都是清楚的。

站在经办人手里,他想的一定是藏雷。

而站在银行高层或者更高意志那里,想的则是排雷。

消费贷,就不会存在这种情况。

消费贷的不良一般不会影响到经办人员的职业生涯,爆雷也就爆雷了。

所以借款人不存在借新还旧的可能,只要逾期超过90天就进不良,该怎么处理就如何处理。

看上去对公业务标的优质,不良率好,私人业务标的混乱,不良率高,但真实情况,可能是反过来的。

不过这个消费贷引起这么大的反应确实在于他的利率。

但有一说一,这个利率确实太香了。

我们不说现在小贷公司的消费贷利率有多高,就说现在的房贷利率,大多还都是在3.5%左右,消费贷算下来直接少了一个点,直接把消费贷转换成房贷,那就等于你少了一个点的利率。

大家不要小看这一个点的利率。

我们按照贷款100万,基准利率是3.6%,30年房贷来算,你要支付利息63.67万,每月还4546.45元。

但我们按照贷款100万,基准利率是2.4%,30年房贷来算,你只要支付利息40.38万,每月还款3899.41元。

房贷利息直接少了20万。

而且还有一点是什么吧,如果你能借到2.4%的利率,而现在A股红利股的股息还有4到5%,那么你可以选择买进去,只要市值不大跌,算上分红就是赚的。

而且还有其它类似很多的办法,比如说打新或者固收等等,收益算下来都要远比2.4%的账面利率要高得多,等于你贷到就是赚到。

当然,理论上来说,消费贷进股市和房地产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

因为实际来看,那些傻傻地一批下来就银校转账或者提前还贷往往就容易被银行检测到,但如果选择把钱倒一手,差不多就没事了。

当然,你问我真能抵消掉风险嘛?

其实不能,细查还是能查出来的。

只不过是啥吧,银行相关部门的人不会细究,你之前一步到位去转消费贷,是风控系统查到的,想不找你麻烦都难。

但你如果转一手,经办人员就没有管你的动力了。

毕竟咋说呢,从贷款安全的角度来说。

知道你消费贷拿去消费,银行不知道你咋还钱。

但你真去提前还贷或者套利了,你是真能还得起钱的。

0 阅读:0

金子漂流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