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究竟有多少新兵?士兵回忆:遗体整车拉回,终越战越勇

女公子来也 2024-07-26 14:57:2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9年,解放军在短短28天内结束对越自卫反击战,给予越南迎头痛击。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场速战速决的战役,竟是由近80%的新兵完成。

为何不派经验丰富的老兵上阵,却让这些新兵承担如此重任?

难道其中有什么迫不得已的理由?

新兵上战场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苏情谊急转直下。

苏联大军在蒙古驻扎重兵,如潮水般涌向我国边境线,两国关系火药味十足。

世界舞台也风云突变,美苏两大巨头剑拔弩张,仿佛正上演一场苏攻美守的角力。

为拉拢势力,苏联扩张主义的触角正逐渐蔓延至东南亚,以扩大影响力并挑战西方霸权。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开启了中美关系的崭新时代,为中国的崛起埋下了契机。

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的发布点燃了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希望之火。

可越南却在苏联的授意下,在此时频频越过边境线扰乱我国安定。

在东北边境是虎视眈眈的苏联,西南版图上又是频频越境挑衅的越南,仿佛一条条锁链将我国捆缚。

加上近6万公里的漫长国境线需要布防,还有大批军队肩负着经济建设的重担。

这样的情况让原本紧张的兵力顿时捉襟见肘,令人焦头烂额。

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号角吹响,一场举国皆兵的战事即将拉开序幕。

我们预计派出9个军团,战时编制一般一个军下要包括三个满编的甲种师。

但当时我们的部队状况千差万别:有的军下辖一个甲种师和两个乙种师,有的军则全是乙种师。

最让人意外的是,有的军竟然只有两个乙种师,连基本建制都不够。

这给接下来的作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这意味着我们的甲种师要扩充到原有的三倍规模,而乙种师也将面临从六千人激增到一万一千人的艰巨任务。

粗略估算,这需要十来万兵员方能达成。

从已部署在中苏边境的部队大量抽调人员也不可行,这容易暴露我军动态。

苏联始终密切关注着我们的举动,不得不防其背后偷袭。

老部队不能轻易动用,而乙种师也要从里到外大换血,提升到甲种师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出路便是扩充新兵力量。

为了火速填补战壕空缺,一茬茬的新兵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军营。

军队领导还在部队中实行“传帮带”政策:经验老到的老兵被分配到基层班担任领头羊,对刚入伍的“雏鸟”进行训练,以便他们尽快融入军队节奏。

但更多的老兵被抽调到了炮兵、装甲兵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这就导致一些部队中新兵比例高达80%。

时间的紧张不仅让战士们来不及按部就班地接受训练,有的新兵甚至还未记清部队的番号,就早早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

我们的对手,是在越南战争中驰骋二十载,直到1975年才脱离战火的越南军队。

枪林弹雨中的中国新兵,迎面遇上身经百战的越南士兵。

天时地利皆在对方,仓促应战的中国新兵,又是如何在这场殊死较量中旗开得胜?

战争无情

我方55军的163师准备进攻的目标是同登镇,同登镇坐落在友谊关正对面,扼守着两国边境至关重要的交通咽喉。

同登镇还保留着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鬼屯炮台。

这让同登镇易守难攻,足以让任何进攻者望而生畏。

在战火逼近前,初次上阵的新兵们心中升腾着前所未有的焦虑。

未知的恐惧像一只巨兽吞噬着他们的理智,只留下一个念头在脑海中盘旋:不管不顾地向前冲锋!

当我军的炮火打响,敌军尚未反应过来就沦陷了一大片。

片刻的死寂后,他们才如梦初醒般开始磕磕绊绊地还击。

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163师上万名战士开始与越军激战。

炮弹在同登战场上空炸开,整晚都亮如白昼,如同聚光灯般照亮了整场战役。

从我方指挥所望去,炮火将同登城点燃成一片火海,仿佛一座巨大的火葬场,吞噬着无数生命。

尽管枪林弹雨肆虐,但我军战士还是不畏险阻地一次次将战友的遗体抢救出来。

一辆辆军车疾驰奔赴后方,及时运送着我军烈士的遗体,给予他们最后的尊严。

当越军仓皇撤离,我军终于跨入同登城区。

可触目所及的惨烈景象,再次将战士们的精神逼到了崩溃边缘。

残败不堪的墙体上,紫黑色血迹宛如恶魔留下的恐怖印记。

路旁的排水沟中,一双双断裂的残肢若隐若现,让人不寒而栗。

炮弹炸出的深坑里,鲜血汇聚成一汪汪血湖泊,散发出令人窒息的腥味。

二月末的越南依然是晴雨无常。

上午刚下一场小雨,空气中还带着丝丝寒意。到了下午,太阳又突然露了脸炙烤着大地。

越军撤退后,遍地都是无人收殓的越军尸体。

雨水先将它们淋得苍白肿胀,随后太阳又将它们暴晒得色泽发绿,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瘪了下去。

走在同登镇的街上时不时会有一股令人作呕的尸臭味弥漫开来,恶心得人恨不能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

这些年轻的战士前两天吃饭都吃不成,吐出来的全是清水。

鼻子渐渐失去嗅觉,只余一片空虚。如野兽般凌厉的本能驱使着躯体,脑海中只有一个执念:冲锋!

倘若不紧握手中的枪杆,今日之越军,便是未来之我辈。

一车车运送遗体的场景,令这些年轻人直面现实的严酷,激发出他们的无畏之心。

在残酷战争的淬炼下,未经沙场的新兵们迅速成熟。

在炮火的洗礼中,年轻的共和国军人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蜕变,谱写了一段又一段传奇佳话。

勇敢的人们

马旭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只有21岁,被分到了163师。他和千万新兵一样,上战场时心头还透着点忐忑。

攻打同登镇时,马旭旺跟着大家像发了疯似的直冲前线,一股脑冲上了423高地。

423高地的越军也不是善茬,子弹像夺命的鬼影似的在马旭旺耳边呼啸而过。

他虽然死里逃生,可战友就没那么走运了。

一梭子子弹横扫而来,昨日还相谈甚欢的机枪手应声倒下。

目睹着战友的遭遇,马旭旺只觉胸中怒火如野火燎原。

他冒着生命危险,摸到敌军眼皮子底下,硬生生把两颗手榴弹塞进了越军重机枪阵地。

当重机枪的轰鸣归于沉寂,马旭旺一个人冲进了越军的指挥部,生擒了敌军指挥官。

初次上阵便立下赫赫战功,马旭旺成了团里的英雄。

经过一番慎重讨论,部队火速升他为副班长。

六天后,马旭旺再次接到一项艰巨任务——在越军阵地摸黑潜行,用曳光弹指引我军坦克火力。

可曳光弹既能照亮敌军的藏身之处,也会暴露他们的行踪,这一行动无异于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

马旭旺二话没说接下了任务。他和班长一起避开岗哨、地雷和陷阱的重重关卡,如幽灵般无声地靠近了越军防线,悄然发射出一串曳光弹。

弹道划破漆黑的天幕,直指越军的高机阵地。

当我军炮声轰鸣时,越军还沉浸在睡梦中。猝不及防的炮击把越军从梦中惊醒,一片混乱中,暴露在光亮中的两人成了敌人的靶子。

越军火力集中轰向曳光弹亮起的方位,班长不幸中弹,当场牺牲。

马旭旺只能一个人根据子弹来袭的方向,继续用曳光弹为战友指引目标。

烈火纷飞中,一颗手榴弹在他身旁炸响,冲击波瞬间将他掀翻。

马旭旺浑身五处负伤,鲜血染红了军装。

生死一线,他却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坚持将一枚枚曳光弹抛出,指引着主力部队的炮火。

随着曳光弹的精准命中,越军的一个个火力点相继被摧毁,马旭旺这才松开手指停止投掷。

1978年9月17日,中央军委传来嘉奖,马旭旺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这如雷鸣般的荣誉,是这位伟大的英雄用血肉铸就的。

像马旺旭一样的他们,就是新中国尊严的捍卫者。

出征前,他们也只是一群平凡的年轻人,面对流血牺牲心中不免有所畏惧。

可当他们想到身后的父老乡亲和并肩作战的战友,便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用一个个不凡之举捍卫了国家主权。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郑海天. 1979: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J]. 史林,2012(B11).

孙家贵.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贵州兵[J]. 贵阳文史,2012, (1):49-52.

许陈静. 徐向前打赢对越自卫反击战[J]. 环球人物,2010(3):21-22.

2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