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人们印象中的朝鲜,是贫穷落后的,还带了点神秘感。
不过,朝鲜在近日竟实现了“多弹头分离”这项放在全球也十分领先的技术。
原来,朝鲜是找上了俄罗斯这个“老大哥”。
但俄朝合作,却有可能让中国失去关键战略机遇,为何这么说?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术策略如何?要说明上述问题,首先要从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说起。
俄罗斯作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国,其亚太战略对于地区乃至全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且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俄罗斯形成了战略压力。
此外,俄罗斯面临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孤立,寻求在亚太地区扩展合作空间。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重要举措首先是加强与中国的关系。
普京将我国视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双方在能源、经贸等领域合作成果颇丰。
此外,俄罗斯也积极加强与印度、日本等国家的战略举措。
在朝鲜半岛,俄罗斯也与朝鲜加强联系。
2024年6月,普京访问朝鲜,并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签订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这是两国关系的突破性进展。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当两者任何一方遭受侵略时,另一方将向其提供援助。
简单来说,其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
签约不久后,朝鲜就宣布“多弹头分离”实验成功,军事力量显然上了一个台阶。
毕竟,世界上只有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掌握这项技术。
如果说俄罗斯与朝鲜合作是为了推动其亚太战略的实施,那么朝鲜的目标是什么呢?
核武器与国际地位:朝鲜的发展目标6月27日,朝鲜成功进行了导弹机动战斗分离,又称“多弹头分离”,旨在确保能够一次击毁多个战斗目标,其击打范围约为170-200公里。
如果从朝鲜南部发射,可以轻松打击韩国首都首尔。
朝鲜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
首先是发展核武器,提升军事力量。朝鲜认为,核武器是其政权生存的关键保障。
其次是发展经济。虽然面临国际制裁,但朝鲜仍然积极寻求外部经济援助和投资。
最后是提升国际地位。朝鲜试图通过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来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以期获得更多的外交谈判筹码。
与俄罗斯的合作,恰好契合朝鲜的发展目标。
在军事方面,俄罗斯向朝鲜出售了包括坦克、战斗机等各种武器装备,还向其提供军事技术支持和培训,如武器维护、操作训练等。
朝鲜的军事人员也曾在俄罗斯的军事院校接受培训,以提高其军事技能和理论知识。
近日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更是大大推进了两者的军事合作,让美国、韩国颇为忌惮。朝鲜能实现多弹头分离,也少不了俄罗斯的支持。
在经济方面,俄罗斯向朝鲜出口石油、天然气等,还可能参与朝鲜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如石油管道。
可以说,与俄罗斯合作,对朝鲜来说很有益处。但为什么说普京的种种做法“恐让中国断送关键战略机遇”呢?
中国的关键战略机遇是指什么?近年来,我国在台海地区频频放出信号,许多人认为中国统一指日可待了。
如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果显著,综合国力不断壮大,确实有望在台湾问题上更进一步。
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向来支持和平、稳定,主张半岛无核化。美国多年来致力于“搅浑水”,刺激朝鲜半岛,而俄罗斯的做法与美国倒是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大力支持朝鲜发展军事,韩国会作何反应?美国会作何反应?到时候一海之隔的中国该作何反应?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当今,如果朝鲜半岛爆发冲突,势必会影响到中国、日本乃至东南亚国家。
并且,俄朝的军事合作会改变东北亚地区的力量平衡,中国需要关注这种变化,甚至需要重新评估在东北亚的战略利益和策略。
在边境安全方面,中国需要加强边境防御和监控能力,以应对可能的风险。
此外,俄罗斯寻求与朝鲜合作与俄乌冲突也有密切关系,中国是否要为俄国提供军事支持,也需要仔细斟酌。
本来,中国只想发展国内经济、加强全球合作,但现在不得不去考虑应对可能到来的国际战争。
不仅如此,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对台湾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地区稳定对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
俄朝合作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加剧了当前国际形势的严峻性,中国想要在台湾问题上“更进一步”的愿望恐怕要因此搁置。
这就是为什么说普京埋下的伏笔恐让中国断送关键战略机遇。
毕竟,我们不是第一次失去统一的机会。
本来中国能在解放后“一口气”打到台湾,但朝鲜战争爆发后,我们的大量军事力量都投入到了朝鲜战场中。并且,美国还派舰队进入了台湾海峡,使中国无法对台采取军事行动。
这一错过就是七十余年,台湾至今未能回归。
好不容易又有了新的机遇,但却又因国际局势有断送的危险。
不过,收复台湾是一定会实现的事,或早或晚。当下中国要做的,也许就是静观其变,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努力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平衡各方势力,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参考资料
俄罗斯和朝鲜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新华网
普京时隔24年后重访朝鲜,“签了一份突破性文件”,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