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通过这次事件,大量中国革命所需要的人才被培养出来,也让中国革命的步子向前跨出了巨大的一步。
但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的排斥,第一次国共合作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破裂。在“四一二”政变中,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了特别多的共产党人。
而当时正在上海领导武装起义的周恩来,也在“四一二”政变前夕,被国民党抓捕并对其进行审讯。而前来审讯周恩来的,却是他曾经的学生。面对曾经的恩师,周恩来的学生做了什么?

故事还得从蒋介石独掌国民党大权说起,时值北伐战事节节高歌,蒋介石的反动心理越发高涨,1926年末,蒋介石先后调遣多位亲信前往南昌,为他的反共活动密谋。
这些亲信都怀有敌视共产党的心理,但之前多被阻拦。此次蒋介石召集他们发动反共政变,无一不是兴奋异常,积极响应。于是,在他们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不出两个月,蒋介石的班底就全部到达了南昌。
1927年1月,蒋介石与其团伙前往庐山商议发动政变的计划。在他们的谋划之下,确定了清除共产党、放弃俄国、联合日本美国等决策。商讨完毕,蒋介石就在庐山与日本派来的代表会面。

蒋介石回到南昌后,开始对苏联代表进行一系列政治攻击,力求将苏联代表赶出中国。同时,蒋介石还多次与日本代表见面,并暗中派人联系美方,表达自己愿意为外国友人保留其在中国的利益。
蒋介石的动作引起了共产党的注意,但在蒋介石对其针对苏联代表以及共产党的行为加以解释,称自己只是排斥苏联代表个人,以及是由于其国民党身份才对共产党有所排斥后,共产党还是决定暂且观望,仅在暗地里对蒋介石保持警惕。

1927年4月11日的夜里,上海共产党的工作地点内还是灯火通明。时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指挥的周恩来正与共产党同志们商议着蒋介石近期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背后的目的,他们都认为蒋介石心有不轨,可能要背叛革命。
突然有人送来了一封信,周恩来接过信,拆开看了看内容,面色凝重地对各个同志说道:“第二师师长斯烈让我带顺章去师部商谈问题。”副总指挥顾顺章闻言,问道:“没说是商谈什么问题吗?”“没有。”
周围的同志们都意识到了不对,纷纷劝阻道:“总指挥,去不得,这怕不是鸿门宴啊。”“没错,蒋介石那边搞出那些个动静,还要让您去师部,没安什么好心,您可千万不能去。”

一群人七嘴八舌地说了好一会,思索得差不多的周恩来示意他们静下来:“我还是得去,国民党里面不支持蒋介石的也有很多,如果斯烈是反蒋的,我不去就是少争取到一个人,未来我们就更不好进行革命了。我这次去了,如果安全回来,那就说明咱们对上蒋介石多了一分胜算;如果我没回来,你也能指挥队伍应对蒋介石。”
顾顺章急切道:“但是您不能有危险啊。”周恩来喝了一口茶:“但是必须有人去,如果你去,斯烈看我没来,说不定会提前起事,那样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就不多了。”说罢,见自己说服了同志们,周恩来穿上外衣,走出了会议室的门。
周恩来到师部的时候,差不多已经午夜。师长斯烈就站在门口欢迎他,两人到斯烈的办公室坐下,开始商议“急事”。但每逢周恩来问起蒋介石的打算时,斯烈就含糊不清地回答,显然是不愿意跟周恩来说明白。
周恩来意识到不对,又聊了两句,站起身就要走。斯烈也站起来拦住周恩来:“总指挥别急,咱们再聊聊。”门口警卫听到动静,开门就将枪口对准了周恩来。

没过多久,工人纠察队被袭击且周恩来迟迟不回,党组织迅速联系了军中的党代表赵舒前去营救周恩来。在赵舒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并施的言语下,斯烈最终释放了周恩来。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开始带领队伍在上海各区域抓捕共产党人。为了躲避抓捕,周恩来躲到了浦东贫民区。但没想到这里是搜捕重点区域,周恩来在4月12日早晨,就又被抓住,带到了一师第七团接受审问。
第七团团长鲍靖中走入审讯室,抬头却看见了周恩来,二人对视,鲍靖中面不改色地道:“好了,你们先出去吧。”手下不疑有他,将团长一人留在审讯室。

鲍靖中迅速来到周恩来面前,与自己在黄埔军校时的老师相认。“老师,我帮您逃出去,您一会跟我走就行。”与周恩来商议了细节后,鲍靖中叫来手下,让其带来一身军装。
于是,周恩来换了装,跟在鲍靖中身后就走出了审讯室。就在走到大门的时候,两人遇见了同样是周恩来学生的酆悌。鲍靖中心中一紧,酆悌看了看周恩来,紧接着问道:“鲍团长,你分管区域的抓捕工作还顺利吗?”
鲍靖中松了一口气:“暂且没找到抓捕对象,还在搜捕中。”酆悌点点头:“那可要让手下仔细看好了,不要放过一个人,这可是蒋委员长的命令。”说罢,又看了周恩来一眼,转身离去。鲍靖中不敢耽搁,在通过重重搜查后,将周恩来送到了周恩来指定的地点附近,顺利脱险。
周恩来回到指挥部后,立刻确定了进攻南京,不再寻求政治合作的主张,并迅速开始抵抗蒋介石的清剿行动,并为今后的起义行动的纲领做出针对于国民党的改变。而对于救他逃出魔爪的鲍靖中,周恩来始终不曾忘记。

鲍靖中此后仍在国民党军中,并一度升任至副师长,抗日战争的过程中,鲍靖中率领部下作战的过程中不幸负伤,于是请辞退居南京,并未参与之后的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任总理到南京视察,并委托人寻找鲍靖中的下落。直到1956年,周恩来再次前往南京时,才得知了鲍靖中的住处,但诸多事务缠身,周恩来没有的机会前去拜访,便向鲍靖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感谢。
第二年,周恩来再次前往南京,而这次,他也有了空去拜访鲍靖中。师生再次相见,寒暄许久才依依分别。

说起来,这对师生因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的黄埔军校相见,周恩来在数年后国共破裂的时候又再次与鲍靖中见面。但这次师生二人来不及聊天就迅速离别,又直到最后,战争结束才得以再见,命运无常,总爱安排些聚少离多却又十分戏剧化的情节。
师生再次分别后,周恩来特意要求南京的领导好好帮助这位革命战士,为他提供一些便利,这才离开。鲍靖中人生的最后时光过得十分舒坦,但或许在他心里,有没有关照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老师能通过自己得救,这已经足以让鲍靖中心怀大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