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第八章,本神:精气神是人的灵魂

鹏煊看脾胃 2024-12-24 04:18:52

【题解】

神,此指人们常说的“精神”,即纯粹精神层面的思维、意识等心理活动。文中的“本神”是强调“神”对于生命的极端重要性,治病“先必本子神”,也就是以“神”为限,无论何人何病,必须是有神的,方可以考虑为其治疗,而一旦无神了,则可不必考虑了。也就是说,“神”是生命的唯象征,因此也是判断生死存亡的唯一标准,这就是以“本神”为题的意义。

黄帝问岐伯道:

大凡运用针刺的一般治疗方法,都必须以人的生命活动为根本。因为血、脉、营、气、精、神,这些都属五脏所藏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如果七情过度,使其与内脏分离,那么精气就随之而散失,魂魄不定而飞扬,志意无主而恍乱思考决断能力丧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究竟是天生的,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什么叫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教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人的是“德”,地所赋予人的是长养方物之气。因此,由于天之德下行与地之气上交,阴阳相结合,使万物化生,人才能生存。人之生命的原始物质,叫精;男女交媾,两精结合而成的生机,叫神;随从神气往来的精神活动,叫魂:伴随精的先天本能,叫魄;脱离母体之后,主宰生命活动的,叫心;心里忆念而未定的,叫意;意念已经存在,并形成认识,叫志;根据志而反复思考事物的变化,叫思;思考范围由近及远,叫虑;通过考虑后而毅然处理,叫智。

所以明智的人保养身体,必定是顺从四时节令变化,来适应气候的寒暑,不让喜怒过度,注意正常的饮食起居,节制阴阳的偏颇,调剂刚柔的活动。这样,四时不正的邪气也难以侵袭,从而能够长寿而不易衰老

恐惧和思虑太过会损伤心神,神伤而恐惧,使阴精流失不止。因悲哀太甚,内伤肝脏,能使正气耗竭以至绝灭而死亡。喜乐过度,使神气涣散而不守。忧愁太甚,使气机闭塞不通。大怒以后,能使神识昏聩。恐惧太甚,也使神气散失而不收。

心因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便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瘦削,皮毛憔悴,气色枯天,死在冬季。

脾因忧愁不解而伤及所藏之意,意伤便会胸膈烦闷,手足无力,毛发憔悴,气色枯夭,死在春季。

肝因悲哀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魂,魂伤便会狂妄,精神紊乱,举动失常,同时使人前阴萎缩,筋脉拘挛,两胁不能舒张,毛发憔悴,气色枯天,死在秋季。

肺因喜乐太过而伤及所藏的魄。魄伤便会癫狂,语无伦次,皮肤枯槁,毛发憔悴,气色枯夭,死在夏季。

肾因大怒不止而伤及所藏的志,志伤便会记忆力衰退,腰脊不能俯仰转动,毛发憔悴,气色枯天,死在季夏。

因恐惧不解而伤精,精伤则骨节酸软痿弱,四肢发冷,精液时时外流。所以说,五脏都主藏精,不能损伤,伤则所藏之精失守而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正气的化源断绝,人无正气则死。

因此,用针治病,应当仔细察看患者的神情与病态,从而了解其精、神、魂、魄意、志有无得失的情况,如果五脏之精已经耗伤,就不可以妄用针刺治疗。

肝脏主藏血液,血中含魂。肝气虚则易产生恐惧,肝气实则容易发怒。

脾脏主藏营气,意念依附营气。脾气虚则四肢不能运动,五脏缺乏营气而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脾气实则腹中胀满,大小便不利。

心脏主藏血脉,神依附在血脉中。心气虚易产生悲感,心气实则嬉笑不止。

肺脏主藏真气,气中含魄。肺气虚则发生鼻塞,呼吸不利、短气,肺气实则喘促胸满,仰面而喘

肾脏主藏阴精,意志依附精气。肾气虚则四肢厥冷,肾气实则小腹作胀,并使五脏不能安和。所以,治病必须审察五脏的病状进一步分析其病证属虚还是属实,然后谨慎地进行调治

【解要】

本节重点论述“血脉营气精”这五种活性物质就是“神”所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皆藏于五脏之中,一方面,神来自父母,另一方面又依靠后天的不断补给,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和水谷之精气。因此,针刺治疗必须首先掌握人的生命活动情况--“本于神”;在日常养生上,要经常注意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和调摄精神情志活动,否则可能产生各种病变。并阐释了神、魂、魄、意、志的意义及其与五脏的关系,各脏因情志不节的影响所发生的病症,指出要根据虚实的不同证候进行调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