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之死是非常不合理的。
当然了,我说的不是情节上的不合理,而是情理上的不合理。
晴雯是作者着重描写的一个人物,在《红楼梦》的诸多女儿当中,她是为数不多的绝对正面角色之一,也是作者最喜欢的一个女性角色之一。
然而,在前八十回当中,晴雯的形象却并不出彩,心比天高、言语刻薄、打骂丫鬟......可以说除了“病补雀金裘”以外,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
第七十七回,带着这样一种形象,作者就把晴雯给写死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辜负了作者对她所倾注的心血。
按照正常逻辑来说,像晴雯这样的角色,前八十回身上毛病有很多,应该是作者欲扬先抑的写法,那么她在后四十回应该还有重头戏才是,怎么能这样稀里糊涂的死掉了呢?
所以我认为,第七十七回,晴雯之死另有隐情——换句话说,晴雯可能并没有死。
01紧接晴雯之死,贾政与幕宾们谈论“寻秋之胜”,提起了一位“姽婳将军”林四娘,命人叫宝玉、贾环、贾兰来作挽词。
这林四娘是青州恒王姬妾,姿色超群,武艺精湛。恒王兵败,被流贼所杀,青州文武官员皆欲献城投降,只有林四娘带领几个女兵力战身死,以报恒王之恩。
贾政对林四娘的评价是八个字——“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宝玉作一首《姽婳词》,并由此引出了一篇《芙蓉女儿诔》。
那么,凭空冒出一位林四娘,且劳贾宝玉作挽词,作者到底是在为谁而挽呢?
仔细想想,会发现这位林四娘和晴雯相似之处有很多。
林四娘和林黛玉同姓,而且“姿色既冠”,而“晴为黛影”,晴雯是丫头里面最有姿色的。
晴雯的判词当中,有一句“风流灵巧招人怨”,正对应了林四娘的“风流隽逸”。
而在贾府的权力斗争当中,宝玉房中的丫鬟婆子们纷纷倒向王夫人,只有晴雯还在坚持站在宝玉这一边,最后被迫害致死,足以称得上“忠义”二字。
所以,我认为,这位凭空出现的林四娘,其实就是为了凭吊“死”去的晴雯。而“风流隽逸,忠义慷慨”这八个字,也是晴雯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但是,前八十回中,着重描写的是晴雯的“风流隽逸”,对于“忠义慷慨”体现的则不够。后四十回当中,应该有体现晴雯“忠义慷慨”的重要情节。
也就是说,第七十七回晴雯之死是假的,晴雯真正的重头戏在后四十回的佚文当中。
事实上,晴雯之死,并没有人亲眼见到。而且,这么重要的事情,作者不是通过袭人、麝月等大丫头交待出来,而是通过两个没有名字的小丫头说出来的。
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晴雯被王夫人所忌恨,所以即便是派人去看晴雯,也是要偷偷摸摸的。
然而当宝玉问起此事的时候,其中一个小丫头却随口就说道:
“打发宋妈妈瞧去了。”
这位宋妈妈早就投靠了王夫人,平儿丢虾须镯的那次,就是她跑到凤姐那里去揭发坠儿。试问,向来谨慎的袭人,怎么可能派她去看晴雯,又怎么会让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丫头知道呢?
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即:去看晴雯是王夫人授意的,因为王夫人对她不放心,所以想置她于死地。
02小丫头接着说道:
“回来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只有倒气的分儿了。”
宝玉忙问道:
“一夜叫的是谁?”
小丫头说:
“一夜叫的是娘。”
宝玉拭泪道:
“还叫谁?”
小丫头道:
“没有听见叫别人了。”
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上面这番对话非常有意思。小说中已经交代过,袭人让宋妈妈趁夜给晴雯送东西,所以宋妈妈去探视晴雯应该是在夜间,而且不会是在深夜,因为深夜大观园是要关门的。
而且,宝玉房里的老妈子们,素来都不太喜欢晴雯,宋妈妈即便去探视晴雯,自然也不会多待。
试想一下,这种情况之下,宋妈妈是怎么知道晴雯“直着脖子叫了一夜”的,又怎么知道晴雯“一夜叫的是娘”呢?
以我们读者对晴雯的了解,这太不像是晴雯能做出来的事情了,晴雯素日都是争强好胜的,怎么可能当着一个老妈子的面如此出丑。
更何况,晴雯本身得的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病,症状也只是病恹恹的没有力气而已,又何至于“直着脖子叫了一夜”呢?
而且,晴雯自小就是个孤儿,十岁的时候被卖到了赖家,跟父母毫无感情可言,临终之前怎么会突然叫了一夜“娘”,而只字未提宝玉呢?
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只有一种可能性,即——小丫头是在说谎。
向来我们在看这一段的时候,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另一个说谎的小丫头身上,另一个小丫头胡诌说晴雯做了芙蓉花神,这是作者明写小丫头的撒谎。
实际上,这两个小丫头都是在撒谎,因为两个人本来就是一伙儿的。
怡红院在经历了王夫人的整顿之后,站在宝玉这一边的晴雯、四儿、芳官都被清理了,剩下的丫头们都是和袭人站在一边的,所以这两个小丫头说的谎话其实都是袭人授意的。
目的是很明显的,晴雯在宝玉的心里地位太高了,所以袭人需要“去晴雯化”。
我们看两个小丫头说的那些话,其实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通过对晴雯的诋毁、抹黑,降低她在宝玉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让宝玉从晴雯之死中尽快走出来。
03晴雯之死的见证人,只有晴雯的哥嫂两口子——多浑虫和灯姑娘儿,晴雯到底是死是活只有他们两个知道。
灯姑娘儿也就是最早和贾琏偷腥的那个,这个女人并不是个边缘角色,第二十一回出场的时候,作者对她有一大段的介绍:
“谁知这媳妇有天生的奇趣,一经男子挨身,便觉遍身筋骨瘫软,使男子如卧棉上;更兼淫态浪言,压倒娼妓,诸男子至此岂有惜命者哉。”
到第七十七回,作者对她又有一大段介绍:
“这媳妇遂恣情纵欲,满宅内便延揽英雄,收纳材俊,上上下下竟有一半是他考试过的。”
同样是和贾琏偷情,鲍二家的作者只是一笔带过,而对灯姑娘儿则是不厌其烦的介绍,可知这个灯姑娘儿必定不是边缘角色。
作者的措辞非常有意思,说贾府上上下下,竟有一半都是她“考试”过的,所谓“考试”指的应该就是像贾琏那样的偷情,可为什么要用“考试”这个词呢?
如果《红楼梦》有一个“情榜”,那么上榜的人自然要经过特殊的“考试”,那么考官就是这位灯姑娘儿。
俗话说:“表子眼里,所有的女人都是卖的”,所以,她认为晴雯和贾宝玉必然也不会清白。
但是,通过偷听二人的对话,得知两个人竟然是清清白白、“各不相扰”,灯姑娘儿从此对二人另眼相看,她对宝玉说道:
“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既然如此,你但放心,以后你只管来,我也不罗唣你。”
平白无故,为什么要加上这么一段情节呢?
这段话,就告诉我们灯姑娘儿善意的一面,作者为什么要突然为灯姑娘儿洗白,洗白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里很容易让我联想到醉金刚倪二,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关键时候挺身而出的,往往是这种外人看起来很不堪的人。
所以,灯姑娘儿通过这番“考试”,了解了宝玉和晴雯的为人之后,极有可能会挺身而出保护晴雯。
原文写道:
“谁知他哥嫂见他一咽气便回了进去,希图早些得几两发送例银。王夫人闻知,便命赏了十两烧埋银子。”
晴雯死后,剩的衣履簪环,约有三、四百金之数,灯姑娘儿还缺这十两烧埋银子,何至于急匆匆的就回进府里?
按照常理,晴雯死后肯定要先在家里停灵,可灯姑娘儿听从王夫人的话,接着就把晴雯的遗体拉到了化人场,就连前去吊唁的宝玉都扑了个空,她们到底在急什么?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掩盖晴雯没有死的事实。
晴雯之死,并没有亲眼见到,袭人派去的宋妈妈只看到她“只有倒气的份儿”,却并没有看到她咽气。而晴雯的死讯,是灯姑娘儿报进去的,火葬也是她们急匆匆的操办的。
所以,晴雯之死,极有可能是灯姑娘儿撒的谎。
小结王夫人欲置晴雯于死地,灯姑娘儿听到她与宝玉谈话,得知二人是清清白白的,才知道晴雯是受到了别人的诬陷。
所以,灯姑娘儿挺身而出,向贾府谎报晴雯的死亡,借此让晴雯免于受害。
为了不露出破绽,灯姑娘儿在办理晴雯丧事的时候,一切从速,急匆匆的回报了贾府,又急匆匆的把晴雯拉到化人场,实则将晴雯悄悄地隐藏了起来。
晴雯的重头戏,当在后四十回中,为了保护宝玉,她表现出了自己的“忠义慷慨”,最后可歌可泣的死掉。
这才应该是晴雯最终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