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还是个“家”;父母一走,兄弟姐妹立马变成“利益合伙人”。
很多人年少时还觉得:“亲情最牢靠,兄弟姐妹感情不会散。”
可真到父母去世,你就会发现:感情值几斤几两,财产才是称上那点实打实的东西。
有的人开始躲事,有的人开始算账,有的人甚至翻旧账、撕脸皮,活脱脱演一出“骨肉反目”的剧本。
如果你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不必再伤心失望。因为你只要做好下面这三点,你就赢了。
父母不在了,最先崩塌的,是“还想着能相互依靠”的幻想。
很多人就卡在这一关:总以为兄弟姐妹还能像小时候一样互帮互助,一起过年吃饭、有事搭把手。
但现实是,有的人看你过得比TA好,就酸你不联系;你要是过得差点,TA又嫌你事多麻烦。
我楼下有个阿姨,父母走后,她一直想维持姐妹情,每年主动张罗清明祭扫,还准备礼物、买菜做饭。
几个兄弟姐妹,有的借口出差,有的压根不回消息。
她操心操累,到最后只有她一人在老宅里烧纸。
说难听点,你再有情,人家没心,那就是自讨没趣。
情分这事,一旦成了你一个人在掏心,就不是情分,是廉价。
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收回期待,别再跟他们比谁更讲感情。
不指望、不纠缠、不求回应,从心理上断开,才是真正的“放过自己”。
别再幻想什么“咱是兄弟姐妹,有啥事好商量”。
父母去世后,如果要分财产,那就该怎么分就怎么分,立文书、签字据,该请律师请律师。
别怕“伤感情”,说白了,感情早被金钱砸得七零八落了。
怕就怕你犹犹豫豫、嘴软心软,到最后落个“人财两空”。
我认识的一个亲戚,当年分家产,她觉得弟弟手头紧,就多给了几万块,还帮忙付了装修款。
结果几年后,弟弟翻脸不认账,还说“本来就是你该出力”。她气得直哭,却也无可奈何。
你得明白一点:亲情可以退路让路,但财产必须清清楚楚。
你退一步,对方不一定感恩,反而可能觉得你“好欺负”。
越是兄弟姐妹越要讲明白账,哪怕做得绝一点,也比含糊其辞后患无穷强太多。
父母走后,其实大家的关系就变成“各走各的路”。
你要是还陷在“我们是一家人”的情绪里,那你迟早被现实打脸。
我有个朋友,父亲去世后,她和哥哥彻底断了联系。
起因是她提出卖掉父亲留下的老房子,哥哥一句话不说,背地里私自出租收租。
她去理论,哥哥反咬一口,说她是为了钱翻脸。
她干脆利落把该走的流程全走完,从此不再联络。
这就是赢家心态:不跟烂人争,不在烂局里死磕。
父母不在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能留下来的,是幸运;散了的,那是常态。
别伤心,别较劲。你能做到:
不指望、讲清账、不纠缠,
那你就已经赢了。
人生后半程,拼的不是谁亲情多深,而是谁活得清醒。
守住自己,过好自己的小家,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告慰。
-END-
图源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