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朱棣为什么诛杀名臣方孝孺的十族?1380年4月16日:燕王朱棣就藩北平。
朱棣最恨方孝孺,不过不存在诛九族这种事情,更别说诛十族。
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也是强烈支持消除藩镇的人。
朱棣认为,如果不是方孝孺煽动建文帝,这个侄子未必会对他下手。朱棣会好好做土皇帝燕王,没有必要冒着天下之大不韪而造反。
其实,消除藩镇的主要建议都是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提出的,而不是方孝孺。
方孝孺是个读书人,对军事不了解,他只是认为消除藩镇是应该的,但不是主要推动派。
当年的方孝孺有45岁,是全国赫赫有名的大儒。
早在朱元璋时代,方孝孺就很有名气。朱元璋多次召见过方孝孺,认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人品正直的人才。
不过,方孝孺主张仁政治国,朱元璋认为天下刚刚安定,主张以严刑厉法威慑老百姓,随后再慢慢实行仁政。
两人的政治观念不同,朱元璋没有重用方孝孺,仍然重点培养,让他作为皇子们的老师。
朱元璋去世时留下遗诏,让建文帝朱允炆重用方孝孺。
于是,方孝孺作为文人成为建文帝的能臣,担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方孝孺只是负责教导建文帝读书,然而他人品正直,头脑聪慧,皇帝对他非常信任。
当时建文帝仅有21岁,各方面经验都不足,有时候处理政务也会征求方孝孺的意见。
建文帝身体不适时,也会让方孝孺代为处理奏折。方孝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一不贪污,二不夺权,成为皇帝心腹大臣之一。
方孝孺支持削藩,但不建议立即展开各种措施。
建文帝听信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后,朱棣立即反叛,起兵南下猛攻。
方孝孺没有军事经验,主要是负责起草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
而毛头小伙子建文帝,显然不是身经百战的叔叔朱棣对手。战争期间方孝孺有一些提议,可惜对于军事上没有大的帮助。
而方孝孺最大的错误,恐怕就是不让建文帝逃到南方。他认为,一旦建文帝南逃,朝廷就会崩溃,朱棣借机夺取皇位,天下兵马都会倒戈服从此人。
此时建文帝即便逃到南方,也无法长期抵抗朱棣大军,最终还是会战败,反而留下历史上的骂名。
方孝孺主张坚守南京,以待援军。就算最终战败死在南京,建文帝算是为了国家而死,在历史上留下很好的名声。
然而,还不等援军赶到,建文帝最信任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南京的金川门,让朱棣大军进城。建文帝自焚而死,一说从南京皇宫地道逃到城外,化妆为僧人在民间躲藏。
早在朱棣大军攻入黄河以南,朝廷大臣多见风使舵,凡事留有余地。到了朱棣大军兵临城下,大臣和皇亲国戚多直接离开南京,保持中立态度,谁赢就支持谁。
至于像李景隆那种直接投降朱棣的大臣,也是多如牛毛。
方孝孺却反其道而行之,闭门不出,拒绝投降。
其实,这是朱棣早就预计到的事情。方孝孺的名气很大,读书人多知道此人忠君爱国,不会屈服强暴。
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曾对他说,“城破之日方孝孺是决不会投降的,但万万不能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就灭绝了。”朱棣点头答应。
不过,朱棣很厌恶方孝孺。方孝孺不会打仗,却很懂得宣传。
他曾经恶心过朱棣几次。
比如,方孝孺曾建议建文帝,要求让朱棣自己对号入座成为叛逆。
建文帝赞同,还命令方孝孺草拟诏书,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嵓抵达燕军,赦免燕王罪行,使其罢兵回藩。朱棣当然不可能同意,麾下军民士气有很大下降,普遍认为朱棣是兴兵造反,根本不是什么清君侧。
同年五月,吴杰、平安、盛庸发兵扰燕军饷道,朱棣上书请求罢免三者职位。建文帝要批准时,方孝孺则说:“一旦兵罢后,就不可能聚起了,请不要被迷惑。”建文帝决定坚持与燕军作战。
朱棣差点不战而屈人之兵,又对方孝孺恨之入骨。
朱棣攻入南京后,虽然痛恨方孝孺,仍然希望招募他: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信来收揽人心,所以当燕军攻破南京后,朱棣屡次派人到狱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随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带孝而入,悲恸至极,哭声响彻大殿。
朱棣上前温言安慰方孝孺,希望方能够辅佐自己,就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
方孝孺高声质问:陛下(建文帝)在哪儿?
朱棣回答已经自焚而死,自己是被百官推举,不得已才继任皇位。
方孝孺又质问:那里为什么不立太子呢(建文帝的儿子)?
朱棣不高兴的回答:太子年幼,不能执政。
方孝孺说:那也可以立其他皇帝(建文帝的兄弟)。
朱棣发怒说:这是我们朱家的事情,不容外人过问。
随后,朱棣将纸墨笔砚交给方孝孺,强迫他写诏书。
方孝孺在纸上写上“燕贼篡位”。
朱棣看到以后大怒,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大骂:你真以为我不敢杀你吗?你不怕死吗?
方孝孺说:死又算得了什么,让我写诏书是万万不可。
朱棣威胁:不单单要杀你,还要诛你九族。
方孝孺回答:就算诛十族也不会写。
朱棣狂怒,下令将方孝孺处死,他的家人也被连坐,有数百人倒霉。
诛十族不是真实历史。
这数百人可不是被杀,主要是流放、充军等。
明代史书中根本没有记载这种事情,甚至清代也没有。
要知道,明代不敢记载,或许是畏惧当朝的文字狱。
满清对于历代大明皇帝一律污化,甚至编造历史来黑明朝。即便这样,清代的《明史》也从没提到朱棣诛方孝孺的九族,更别说十族。
那么,什么叫做诛九族?
就是将一个大家族,从高祖开始,包括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子、孙、重孙、玄孙这九辈的男人全部杀光。
诛九族目的,是彻底杀光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基本上不留一人。
很多人不理解,曾祖可能同玄孙一起活着吗?
这是因为古人结婚很早,达官显贵往往妻妾成群,儿女众多,辈分和年龄有差异。
祖父也就是爷爷,可能在晚年五六十岁还在生子。爷爷生育的幼子,可能比你甚至比你的孩子还小,但辈分很高。如果爷爷活到七八十岁,就可以看到你的孙子,这么一来就有了五代了。
如果大家族这么生下去,不断出现辈分高年龄小的长辈,久而久之,就出现六七代甚至八九代同堂的局面。
那么,诛九族就可以保证,杀光这个家族的所有男丁。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次诛九族,就是隋朝末年的杨玄感。
当时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司徒杨素儿子杨玄感趁机造反。杨玄感的造反是隋朝灭亡的第一步,意义非常重大,隋炀帝对他十分痛恨。在杨玄感兵败自杀后,隋炀帝下令对杨家诛九族,将整个杨氏家族的男丁全部杀光。
除此以外,中国历史上压根就没有诛九族,更别说诛十族。所谓诛十族,就是在诛九族基础上,还要杀光他的师傅和学生。
其实,中国历史上比较常见的是诛三族。
诛三族主要是杀掉父亲、儿子和孙子同三族人,也基本杀光了这家的男丁,从政治上来说已经绝了后患。
在中国历史上,诛三族相对较多,但只用于谋反大罪。
著名的《赵氏孤儿》,说的是春秋时期晋灵公时期的赵盾事件。文臣赵盾与武臣屠岸贾是政敌,屠岸贾想办法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谋反。赵盾因此被灭族,满门抄斩,他的儿子赵朔当然也未能幸免。当时诛三族也包括孙辈,而赵朔的妻子,也就是晋灵公胞妹庄姬公主已经怀孕。
正常来说,这个婴儿出生后就会被杀。但晋灵公的母亲非常疼爱庄姬公主,将其接进皇宫。庄姬公主进宫后,生下一子取名赵武。庄姬公主恐婴儿也遭杀害,由门客程婴程婴扮作医生将婴儿装在药箱之内,偷偷带出宫去。15年后,赵武方知自己是赵家后代,立志报仇雪恨,将屠岸贾灭族。
可见,当时诛三族主要目的,类似于意大利黑手党的政策,就是要将敌对家族男人杀光,防止对方的报复。
如果屠岸贾杀光了赵家所有男丁,也就不存在15年后自己被灭族了。
换句话说,对于方孝孺来说,诛九族、诛十族都是不存在的。
首先说说诛十族,也就是要杀光方孝孺的师傅、弟子和同门。然而方孝孺被杀后,由弟子廖镛、廖铭收葬在雨花台上。如果诛了十族,试问这两个弟子怎么可能还能活着去收尸?
说诛九族甚至诛十族的,主要是坊间野史。
事实上,方孝孺的直系亲人,尤其是他的儿子确实被株连,没有证据表明有所谓的九族被诛杀。
方孝孺有个9岁幼子方德宗,在广东东莞一代隐居。当时官府不可能连方孝孺有几个儿子都不知道,唯一解释是因年幼被故意放走的。收养他的,竟然是方孝孺生前挚友原刑部尚书魏泽。如果没有朱棣的命令,魏泽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做这种事。
另外,方孝孺的直系亲属有很多幸存。
朱棣去世以后,长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下令赦免方孝孺的族人。
试问,如果都被杀光了,还赦免个屁啊,我们知道被佘淼救的就是方的堂兄方孝复。
后来皇帝下令将流放到边疆的方孝孺族人后代高达一二千人,返回内地,这也证明根本没有杀掉,只是流放罢了。
更夸张的是,还有人说朱棣将方孝孺的老婆和女儿卖做官妓,让她们每天接客十多人,备受摧残。
这也是野史胡说而已。
方孝孺只有1个妻子和2个女儿。在知道方孝孺被杀,2个女儿先后投水自杀,妻子上吊,根本谈不上卖到妓院一说。
死人能做妓女?
明代对于方孝孺是很尊重的。
明神宗时期,有诏书褒奖记录建文年间忠臣、并在南京建造表忠祠,祠中所列人物中,徐辉祖为首,其次即为方孝孺。弘光帝时期,赠孝孺太师,谥文正。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