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秋收之际,兴平市汤坊镇积极转变观念思路、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多举措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由“禁”变“疏”,解决秸秆禁烧难题。
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有效结合,在强化日常禁烧巡查值守和宣传的基础上,全镇范围内建立三个秸秆综合利用处置点,组织人力,调配机械,对村庄、路旁、地头的秸秆及时进行清运粉碎处理,积极联系秸秆处理企业,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让秸秆变废为宝。
对暂时无法综合利用的秸秆,各村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做到集中管理和处理,严禁发生露天焚烧现象,真正从源头上消除焚烧隐患,确保辖区内“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
截至目前,全镇秋季秸秆综合利用面积1.9万亩,完成秸秆还田面积1.5万亩,饲草加工3800吨。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有效控制了这一“顽疾”,既减轻了镇村干部禁烧工作量,还改善了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与此同时,在该汤坊镇许家村4组,78岁的葛芳英正在院子里用玉米皮编织起蒲团坐垫。“这东西一学就会,很容易上手。平时都是空闲了做一点,编好这个垫子就是一天稍多一点,熟练的话就是一天,差不多能卖30元。”每年秋收后,大量的玉米皮堆积在村内道路、田间地头,村民多是一烧了之,村上禁燃禁烧压力很大。
但是今年村里很难看到玉米皮乱堆放的现象了,玉米皮成为了村民手中的“宝贝”。玉米皮经过整理、挑选、晾晒、分拣、编织等工序,在村民的手工编织下变废为宝,可以制作成环保既实用的蒲团坐垫。村上还主动帮助群众联系了重庆的一家工艺品公司,销路根本不愁,既不污染环境,又能增加收入,玉米皮俨然成了香饽饽。许家村负责人许光正介绍道。
如今,在村委会的引导和支持下,许家村中的许多老人也参与到玉米皮蒲团坐垫编织的行列中,村民们有说有笑,一起编织着蒲垫,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看谁编得漂亮、谁编得质量好。大家笑着说:“现在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日子更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