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家长们,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朋友聚会、邻里闲聊时,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和低调,不自觉地就顺口说出了自家孩子的“小缺点”或者“不足之处”。
比如,“我家孩子啊,就是太调皮了,根本坐不住。”“哎,我家宝贝学习也就一般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听起来挺和谐的,毕竟咱们中国人讲究的是“谦虚是美德”,对吧?可是,你们想过没有,这些话在孩子心里,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记得有一次,我在小区的花园里碰见了邻居小李和她四岁的儿子小杰。小李和另一个宝妈聊得正欢,我隐约听见小李说:“我们家小杰啊,就是记性不太好,昨天教的儿歌今天就忘了。”小杰在一旁玩得正起劲,突然停下来,眼睛里闪过一丝疑惑,然后小声地问:“妈妈,我是不是很笨啊?”那一刻,小李愣住了,她显然没想到自己的“谦虚”竟然让孩子产生了这样的自我认知。
这样的场景,相信很多家庭都上演过。大人们之间心知肚明,这只是客气话、场面话,可孩子们不懂啊!他们听到的,就是最直接、最字面的意思。而且,孩子的心理世界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他们往往会把大人无意间说的话当作真理,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偶尔一次,孩子可能还不会太当回事,毕竟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小世界,玩一会儿可能就忘了。但要是这样的话总在孩子耳边响起,那可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它会给孩子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甚至真的觉得自己就像大人说的那样,是个“笨孩子”、“调皮鬼”。长期下去,孩子的自信心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他们会变得自卑、内向,甚至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
这里,我就要说了,谦虚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谦虚绝对不能成为家长否认和贬低孩子的工具。我们不能把大人们之间的谦虚式教育,简单地套用到孩子身上,因为这背后的代价,可能是孩子一生的幸福和自信。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这也是为了孩子好,想让他不要太骄傲,懂得谦虚。”可我想说,真正的谦虚,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不是一味地贬低自己。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勇于面对和改进自己的短处。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注意自己的措辞。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谨言慎行,多说一些积极性的语言。比如,“宝贝,你今天画的画真漂亮,进步好大啊!”“你这次考试考得不错,继续努力哦!”这样的鼓励,会让孩子感到被肯定、被重视,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第二,用爱去激励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潜力。作为家长,我们要用爱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爱去浇灌他们的成长之路。
第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赛等,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勇气。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家长们的共鸣和思考!